尊敬的来宾,大家好!
非常荣幸,中国纱线网给我提供了与众多纺织业专家、学者、和技术人员发言的机会。为此我衷心感谢纱线网的总编王果刚先生及精心筹划组织本次研讨会的孟进先生、陈占强先生及其你们的同仁。本想脱稿谈点感想和看法,但考虑后觉得不妥。这么严谨的技术研讨会,这么多的专家、学者和老总,我怎么可以信口开河呢?另一方面,这是我人生中首次面对这么多初次相见的来宾作发言,并且都不是一般的来宾,把要讲的内容忘了怎么办?因此还是赶写了发言稿。讲的不好,请多包涵!
这两天一直细雨绵绵,但我说这雨下得正是时候。因为它不仅给我们带来了舒适宜人的温度,而且更是给本次研讨会送来的及时雨,说明我们的研讨会开得正是时候,很有必要。因此,我衷心祝愿本次研讨会,把问题研究地透彻深入,讨论的气氛热烈和谐,并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果。
刚才,王总,朱总和曹厂长分别作了精彩的发言和十分精辟的讲演,大家听了一定有意犹未尽之感。但我所讲的内容可能没有他的丰富和深奥,大家听的兴趣可能也没那么高。因此我会尽量节省一段时间让曹厂长和其他专家多讲一些纺纱业中需要迫切了解的问题。恐怕大家也是这么想的吧!下面我想简要谈谈我嘉宇公司的经营状况及研制开发的附加牵伸后区压力棒专利上销的由来和实践情况作一下说明和讲解,把有关问题留给下午交流时供大家探讨。
我们嘉宇公司创建于2000年7月。经过5年多来的苦心经营,已取得长足的发展——由原纯粹家庭作坊式的企业逐步过渡到现代型的企业。虽然目前企业规模仍然很小,但还称得上是做得相对比较规范的小企业,而且正在向更加规范的现代化企业大步迈进。因明天日程安排中有参观本公司的内容,因此企业概况就简要介绍到此,同时务请各位专家赏光,明天一定去我嘉宇公司参观,并提出你们宝贵而中肯的意见和建议。
关于本公司的经营特点及方针,六个字贯穿了嘉宇经营的始终。那就是“少而精、专业化”。插一段题外话,本人自从业的那天起,讫今已20年。这20年来,我始终在纺织器材业中耕耘,从未脱离过,因此能够比较深入的了解纺织器材产业的特点:品种多,批量小,生产厂家多,规模小,竞争激烈。但纺织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且规模庞大,每一个企业分一杯羹的机会还是比较多,真可谓“搞不大,也饿不死”。因而这是最适合想搞企业但资本和技术又有所欠缺的人来经营的产业。既然是这样的产业,为什么我一直没离开过呢?主要有以下多方面的原因。首先,自进入该行业后,通过努力,我很快就有了收获和回报,一下子就确立了该行业在自己心中的地位,以至于对其有很深的热爱和留恋。第二,我的性格使然:谨慎,同时又有点瞻前顾后,知足常乐,对隔行如隔山,干一行爱一行的思想观念有较深的烙印;第三,自身跨越的能力、实力和勇气尚欠火候或者尚不具备。“幸亏没有这个能力,否则就没有今天和你们专家交流学习的机会了”。目前看来,还须持续的耕耘下去,而且脱离的可能性反而更小了。为什么呢?一是年龄的增长制约着我去开拓新的行业;二是抗风险的承受能力在逐渐减弱。但更主要的一点是我从中找到了乐趣和目标,认为在国内纺器行业中应有我们嘉宇公司和我成立强的一片天地和地位。你们可能觉得我在夸海口,有点狂妄。我可毫不惭愧很自信的说:不是。因为我对纺纱器材特别是牵伸器材具有深刻而独到的见解,对纺织企业的经营和纺织业发展趋向有较深刻的认知。我看好我们的纺织产业,因为它是衣食住行的一项,是不可或缺的。在可预见的将来,尚无其他的物件来替代它,除非将来科学发展到人生下来就长上了驱寒防晒的万能衣。当然如果真是这样的话,人类就失去了丰富多彩的光泽了。第二,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消费观念和消费水平的不断更新和提高,给纺织产业带来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目前,我国的纺织业正在蓬勃发展:上规模、上等级,方兴未艾。但竞争也日趋激烈、白热化,不过最终竞争的是产品的档次、产品的质量。关于这一点我是这样理解的: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在不断加快,市场的互补功能在不断加强,而制造的现代化程度在迅速提升,靠原有低成本劳动力的密集运作方式将日渐萎缩。而纺织制造产业又基本集中在发展中国家,你具有的条件他们也具备甚至比你更有优势,而且设备可能比你更先进,因此外部的冲击将会是显而易见、不可避免的。而国内市场,产能十分庞大,却低档次的产能占着绝大部分的比例。虽然产品档次低,但成本可不低了,因此低档次产能的利润空间只会越来越小,难以为继。同时,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又使消费群体的结构由原宝塔型的状态逐渐在向橄榄型演变,因此将有越来越多的企业产品结构会调整到开发新品,生产中高档次产品中来,而生产新品和中高档次的产品除了依靠技术设备来做支撑外,优质高效创新的器材将会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甚至是决定性的。而我们嘉宇公司正是制造此类优质高效器材的企业,所以我对嘉宇的前景很有信心,也证实了我更加不会脱离的原因。那么嘉宇现在制造的器材到底是什么样的状况,达到什么样的水准了呢?可以这样说,从产品的加工精度来说,目前国内同类产品的厂家没有超越我们嘉宇的迹象(至少我没有看到),明天你们看的结果或许能给出客观的评价。这并不是说我嘉宇做的完美无缺了,有什么特别的技术水平和科技含量及高尖端的加工设备,而是国内同类企业制造产品的要求太低,或者说是产品质量意识不够强烈,用功不够所致。而我嘉宇在以下几方面的用功确保了优质高效器材的制造:
第一, 制造产品的定位问题;我们生产的产品始终与德国德宝公司、绪森公司及日本丰田公司等世界著名纺织机器制造企业的同类产品相比较,从中去寻找差距和改进。
第二, 强烈而牢固的质量意识;以做好用户满意的产品为前提,从不去马虎应对,宁缺勿滥。一切以数据和事实来衡量。
第三, 强烈的创新意识;创新的目的很简单,以提高用户成纱质量和成纱效率为前提,同时也为提高自身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附加值、获取更多的生存空间和利润空间。再说的大一点为社会多做贡献,多创造新的财富,推动生产力的进步。
第四, 专业化经营。嘉宇公司选择了一条专业化中专业化的发展道路。前一个专业化是指选择行业的专业化:从业20年,我没有改变行业;后一个专业化是指行业产品选择的专业化:不搞大而全,专搞“少而精、系列化”。目前很多企业制造产品从单一向多品种方向发展,这是经营的需要,也是市场需求带来的必然结果。既有主观的原因也有客观的因素。企业经营者出于企业发展战略同时也为规避经营风险的决策,无可厚非。因为品种多了,相应的市场资源就会增多,抗风险能力增强,正所谓“东方不亮西方亮”,这类产品不行了,其他产品可行的话,企业运作不会成问题,这种考虑是正确的。但这就关系到度的问题。这个度就是程度:你有实力、有技术、有很好的企业管理,扩展肯定没问题。但关键是像生产我这类产品的企业有这样的实力吗?至少嘉宇公司还不具备。有些同类器材企业的规模不知比我小几倍,但生产的品种是我的几倍甚至几十倍,我真感到奇怪。如果你们用了这些产品的话,你们不担心吗?他能做出优质的产品来吗?在我看来,这是不可想象的。我们嘉宇公司现在越发展反而生产的产品种类越少。现有目录中的许多产品都转出去了或干脆停止生产。因为这些产品我达不到优秀的程度,或在同行业中没有优势甚至还不如人家。与其说苟延残喘,还不如痛快了断,省事、省力,免得给客户留下不好的印象。所以我嘉宇公司追求的是产品优质率,打个比方,我有十个产品,七个产品用户接受度很高,三个产品不满意,产品的优质率也就是70%,如果我去掉了不满意的三个,那我的优质率就变成100%,不但无损于经营,反而会赢得更多的市场;因此我认为要创造优质的器材,生产企业必须走专业化之路,树立自我淘汰意识是创造优质器材的关键。否则创造优质器材的能力就会大大削弱,无法来有力推动纺织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及自身企业的发展。我们嘉宇公司依靠区区几个器材产品也同样开创出一片新的天地,在同行中独树一帜、独领风骚。我为此感到骄傲和自豪。
各位专家、老总,下面我介绍一下附加牵伸后区压力棒专利上销的由来及研发历程。因在本研讨会的会刊上发表了我的一篇征文,所以相关的机理分析我就从简了。我要讲的重点是该器材发明的由来及理论上面如何去完善的问题。
首先,我要向高效工艺的发明者曹小华先生表达我诚挚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没有曹厂长的思想理念或许至今还诞生不了该器材。
该器材的研制始于2004年的10月,当时曹厂长在杂志上看到一篇关于超大牵伸器材的应用实践文章的启发,认为在牵伸后区增加一个附加摩擦力界可对须条进行合理调控进而达到提高成纱质量的目的,是切实可行的。而这种摩擦力界可通过压力棒的方式来实施。因此,在牵伸后区可运用压力棒的理念在我所知的范围内是曹厂长率先提出来的,我发明本器材是在其理念认识基础上的结果。
那么压力棒的安装方式有很多形式可以选择,为什么我会想到压力棒与上销去结合是最理想的结果?第一,我嘉宇公司本身是专业生产上销产品的,在它基础上去做文章应该说是最基本,最正常的想法。第二与上销结合也最简捷便利,最有利于操作。而且还具有以下的特点;同时作用于牵伸的前区和后区,效能发挥的淋漓尽致,安装及使用极为便利占用牵伸区域的空间缩小到最低限度,有利于操作和清理,具有最佳的一致性。实践结果证明也确实是最合理的结合方式。
为此,我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并采用手工制样的方式进行反复试验和论,到2005年3月份研发成功并定型开发,在同年4月8日申报了国家两项专利: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这个过程得到了曹厂长和我下面将要提到得太仓利泰有关领导及技术人员的大力支持。这个过程既是实践的过程,也是论证的过程。作为一个需要向用户推广的新型器材,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肯定是行不通的,以下几点就是对该器材的诠释:
第一, 作为一个新发明器材必须体现出它的实用性,也就是实际使用的有效性,因此必须大量反复的试验去确定它最高的有效性。
第二, 作为一个新发明的优质器材必须体现出它的通用性,不能局限于特定工艺和形式条件下的使用。当时曹厂长企业里只有V型牵伸。在V型牵伸中适用,在直线牵伸中是否适用是我们必须要认真考虑的问题。因为要向市场全面推广的话,必须具有普遍适用性,不能为一个特定工艺、特定品种或某种牵伸而量身定做,否则很难称得上为新型器材。为此,在直线牵伸进行大量的试验论证,并得出了直线牵伸中压力棒设计形式应与V 型牵伸有别的结论,而这个结论就来自于太仓利泰纺织厂工程师王玮给我反复实验的结果。值此我要真诚感谢利泰纺织厂的副总经理杨旻先生。没有杨总为我提供试验平台和王工在技术上的支持,该器材的诞生不知要延迟多少时日,即使诞生了也是不完整的。
第三, 作为一个新发明的器材,必须要有完整系统的科学理论作支撑。如果没有理论基础,业内是不会认同的,用户也是很难接受的。讲不清原理的新器材谁也不敢去使用,这个风险也是担当不起的。因此,为找到这套理论,通过对专家的咨询,我这个纺织业的外行竟也逐渐进入了角色。特别是在王工的帮助和指导下,寻找到了该器材理论上的依据。应该这么说,压力棒在直线牵伸中的应用,王工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这套理论就是一直存在的包围弧和反包围弧及摩擦力界对须条控制理论,而压力棒的应用正是对该理论的再完善和深化。关于这两种牵伸形式的压力棒设计组合方式的理论,我在研讨会会刊上发表的文章已较详细地说明了,希专家阅后能提出修改和补充意见,万分感谢;关于这两种牵伸形式的压力棒上销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前面曹厂长已经作了较详细的说明。因此我认为,采用曹厂长的高效工艺,效果如何也就不必说了。但如果不采用呢?难道就没有一点功效了吗?实践的结果也同样有效,不过没有像采用高效工艺那样明显,很多用户问我这又为什么、该作何解释呢?通过对使用厂家的了解和对专家在工艺方面的咨询,我得出了以下的答案,不知各位专家能否认同。
目前传统工艺的纺纱均采用轻定量、高捻度的工艺配置,牵伸后区隔距就是须条退捻的距离。捻度越高,退捻距离就越大。而附加牵伸后区压力棒后的退捻距离就变成摩擦力界至中罗拉钳口的距离了,实际上退捻距离就大大缩短了。因此要使须条到中罗拉钳口时牵伸得开,退捻就必须完全;要想须条退捻完全,必须调整粗纱的捻系数。而粗纱捻系数的降低意味着须条力度的减弱,容易造成意外牵伸;而要降低意外牵伸就必须去适量增加粗纱定量,这样不就达到增加功效的目的吗?实践结果证明也确实如此。所以,该器材的采用也能产生高效,这也是曹厂长高效工艺理论的一个重要补充。截止目前国内已有五十余家用户大面积的应用,并取得理想的效果,有更多的用户在小范围的实验。已初步显现其广阔的应用前景。但也衍生出如毛羽,出硬头,波等相应的问题,因此迫切需要通过本次会议的研讨,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以便去更好的应用。
目前,该器材已日臻完善,产品款式也日益丰富,用户根据不同纺纱种类选择的余地更加宽泛。嘉宇公司随时欢迎用户的垂询!
因时间关系,我就介绍到这里。最后,我要再次感谢中国纱线网,祝中国纱线网真正成为中国纺纱技术交流最重要的载体。纱线网是中国的,希望早日成为世界的。谢谢大家!
二00六年四月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