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配角”一词的提出,主要是涉及自己的定位 我认为,一个自然人也好,一个演员也好,一个运动员也好,一个国民经济的细胞,一个企业也好,进入这个社会之后,进入这个角色之后,都必须找好自己的位置,把自己的位置定下来。然后在自己定位的基础上,向着自己的目标进行努力,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纺织是指一个行业里一台机器的一个整体,它由多种零部件组成。主机是主角,纺织器材、配套件很自然的形成了“配角”。一台机器作为一个整体一个主体,为整体服务的零件、部件、纺织器材、纺织的配套件等等,都必须围绕这个主体,这个“主角”,当好“配角”,围绕着主体的发展而发展。 这样,客观上把“主角”和“配角”的关系提出来了。形成了今天说的“配角”。这是个客观存在的事实,所以说提出当好“配角”,把自己在社会上的位置定下来定好,叫做“定位”。 二、“配角”与“主角”的辩证关系 提出这个定位,说明我是“配角”,是不是降低了我们的身位,贬低了我们的地位。我认为不是的。任何事务都是辩证的关系,都是矛盾的,都是对立的统一。你和我,大和小,主和次,主角和配角,都是相对的,暂时的,都是对立的统一。我们为主机配套,设在“配角”的位置,而主机厂为大的成套项目服务上,它又成了“配角”,这是个辩证关系,丝毫不会贬低自己、降低自己的身份。 由于历史的原因,纺织和纺织器材也曾造成过人为的分割。当今科技迅猛发展,进入信息时代和新经济时期,有些提法值得探讨。与纺织类似有关的轻工、食品、包装行业也没有把和器材配套分割单列。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全球化的变革,专业化生产和协作的组织形式会越来越多,相互的协作件、配套件也会越来越多,协作件、配套件不可能与主机分割。梳理离不开针布,纺纱离不开皮辊、皮圈和筒管,织布的配套件、协作件和器材更多,我们从绍兴地区了解,他们称之谓“小剑杆织机”的零部件已经实行了社会化大生产,可以全部进行社会采购。这样,什么是零件,什么是器材,什么是配套件,零件和器材、配套件的界限难以区分介定。由此说明的部件、零件、配套件和所用的器材与主机融于一体密不可分。 当然,实行单一计划经济时期,超越了商品经济阶段而去实行产品经济,产品实行分配,实际有许多产品并没有形成商品。而今实行市场经济,把产品变成商品进入市场,还要体现商品的价值,一台机器少一个零件、部件、配套件和器材也都不能形成商品,不能体现价值。零件、部件、配套件和器材都应当是与主机融入一体密不可分。今天提出这个问题,我感到要从思想认识上、观念上逐步解决。 三、“配角”要主动,“主角”也不能被动 认识到“主角”与“配角”的辩证关系之后,认识到一台主机与所需要的零部件、纺织器材、配套件应当是一个整体,密不可分,只是零部件在社会上进行生产的地理位置不同。这样,都能围绕一个目标,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不论是“配角”也好,“主角”也好,双方都应当主动。 纺织器材、纺织配套件的生产企业,要主动的宣传自己的企业,宣传自己的产品,主动的争取为“主角”配套,为“主角”服务,服务的目的是为了扩大生产,服务社会,增加效益。 纺织的主机生产企业,也要主动的与纺织器材、配套件生产企业进行联系。按照主机的技术标准,向他们提出要求,争取他们的支持,争取他们能为主机配套服务,提高主机水平,同样也是扩大生产,为社会服务,增加效益。为了演好这台戏,不论主角、配角都得主动,相互配合。我们相信,在两个主动的基础上求得“双赢”。 我和协会的王秘书长于今年四月份在浙江三友集团看了他们摩托车生产线,他们打破常规,不但零部件实行社会化大生产,而且实行了协作件、配套件的现场供应,我给他们起的名称叫“工业超市”。他们相互之间主动配合,产生了很好的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在他们那里,没有主次之分,都是为了实现小平同志提出的“发展是硬道理”。他们是发展、发展、再发展,创新、创新、再创新。我们看过之后很受启发。所以,我提出“配角”要主动,“主角”也不能被动。 四、“配角”有成就,也有差距 成就和差距,也是相对的。看到成绩,也要看到差距。成就说明过去,找出差距可以为自己找出奋斗的方向近年来,纺织器材和纺织配套件生产企业围绕纺织工业的产业升级、产品更新换代做好服务工作这个目标,采取自主开发与引进技术相结合的自力更生为主的方针,得到了长足发展。行业结构、企业结构发生了变化,在改革、改组中进行了调整,形成了大中小型企业星罗棋布,高中低档产品齐全,不同行业参与、多种所有制企业并存并同步发展。纺织器材和配套件生产企业通过技术引进,加强管理,提高素质,纺织器材和配套件的技术水平和质量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从化学纤维生产到纺纱、织造、染整所需的多种纺织器材和纺织的配套件可以说品种齐全,可以做到为主机配套服务,为纺织化纤企业维持简单再生产服务。纺纱用的各种梳理器材,纺纱用皮辊、皮圈、纱管、锭带,织造用的各种器材特别是无梭织机用的钢筘、综框、钢片综、刺轴,针织和非织造布用的各种织针、沉降片以及化纤行业用的各种纸管、金属筒管等等都有长足发展,而且还创出了诸如化纤纺丝喷丝板、精梳机整体锡林等一批名优产品。纺织器材和纺织配套件在满足国内市场的同时也走出国门进入了国际市场。2000年纺织器材和配套件出口创汇比上年增加39.5%。其中钢丝针布增加68%,沉降片增加27.4%。 纺织器材和纺织配套件之所以得到发展,一是纺织器材企业紧密围绕市场需求,调整结构,积极开发研制新产品适应市场需求。二是各级领导和部门的大力支持,“九五”期间的“两机”专项中,纺织器材和配套件占有很大的比重,按项目计算,“两机”共21个项目,纺织器材和配套件有11个,占57%。按投入的人民币计算占总额14.86亿的21%,按用汇计算占总额1.56亿的37%,从一个侧面说明领导对纺织器材的重视和支持。其中包括从日本山田公司引进多臂技术,从瑞士格拉夫公司引进梳理器材技术,从法国佰克力公司引进异形筘制造技术,从德国斯明克公司引进铝综框制造技术,从瑞士韩西克公司引进边撑齿轴制造技术,以瑞典、日本、德国的储纬器技术,还有钢片综技术以大卷装织轴技术等等。目前,多数项目都实施得很好。“九五”期间国家立项的“新型染整设备及工艺技术”一条龙专项的16个项目中,除了主机以外,同样也把4种配套件列为重点之一,项目占了四分之一。三是纺织器材工业协会和所属专业委员以及有关中介组织的积极组织协调,进行信息交流,通过“双向服务”促进纺织器材的发展。 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从纵向比确实有很大提高,但从横向比还有较大差距。承认差距是为了缩小差距,消灭差距。前边的节目中傅瑞华、姚孟利同志介绍今年日本、新加坡的纺机展,实际上介绍的先进纺织,纺织器材和配套件技术,也就是当前我们的差距。那么,我们的差距是什么呢?概括起来差距的具体表现在“三个不适应,两个占有率低”。 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适应。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从单一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中还有很大的不适应。 产品品种不适应。目前还有不少缺门的纺织器材。国际上不少先进水平的纺织器材和配套件随着科技进步早已更新换代,而我们不少器材产品仍然是“老面孔”。国际上有不少名牌优质纺织器材和配套件问世,而我国仍然没有自己的专有技术,没有国际品牌的优质产品。 产品质量不适应。这仍然是一个没有解决的老问题,产品只求做得“像”,而不求做得好。纺织器材和配套件生产的企业中,建立ISO9000质量认证体系的企业为数不多。产品技术水平不高,质量水平不佳,替代不了进口。2000年的纺织器材和配套件产品出口虽然比上年增加了39.5%,而进口增加了45%,进口用汇总额却是出口创汇额的3.9倍。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我国的纺织器材和配套件大而不强,多而不优,多而不精。 市场占有率低。据统计资料分析,2000年进口纺织器材和配套件耗用外汇2.34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的金额与国产纺织器材配套件的销售收入还要多,可以说纺织器材和配套件的国内市场占有率也只在50%左右,这与我国纺织器材配套件的生产大国很不相称。 技术含量低。纺织器材和配套件仍然处于劳动密集型和原材料消耗型的初级阶段。据海关进出口资料分析,2000年出口钢丝针布的吨创汇为0.55万美元,而进口钢丝针布的吨用汇为2.19万美元,进口为出口的3.9倍。针织用沉降片的出口吨创汇为1.45万美元,而进口沉降片的吨用汇为7.77万美元,进口为出口的5.2倍。织布梭子出口是我国的优势,2000年各种梭子出口量增加了43%,而创汇只增加了0.6%。同是一种产品,技术含量不同,创汇水平就有巨大差异。至于造成差距的原因,由于篇幅限制,不再赘述。 五、既要看当前,也要看长远 纺织器材与配套件的生产,我认为不仅要抓当前,更重要的要看长远。从社会需求的实际情况分析,纺织器材和纺织配套件的开发和生产有美好的前景,广阔的空间,可以说是任重而道远。 纺织工业维持简单再生产需要纺织器材和配套件。目前我国共有年产700多万吨化纤的成套设备,有3000多万棉纺纱锭,有400多万毛纺纱锭,还有近百万台的各种织机都在正常运转,正常生产中的损耗需要及时进行补偿。 满足国内主机配套需要纺织器材和纺织配套件。纺织工业发展每年都需要一定数量的纺织。纺织的配套,离不开纺织器材和配套件。 替代进口需要纺织器材和配套件。由于多种原因,国家每年要用不少的外汇进口纺织器材,包括随同主机进口的、专项进口的和为出口纺织而进口诸如梳理的针布,纺纱的牵伸装置,橡胶锭带等相当数量的纺织器材。 还有扩大出口的需要。我国的纺织器材配套件国际市场上占的份额很小,2000年出口的0.6亿美元,为进口的25.6%,要采取措施,扩大出口。 还有进入WTO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需要。参加WTO等于进入国际市场,外国的企业、外商的产品要挤进我国市场,国际市场的竞争已成客观事实,不能回避。只有面对现实,积极主动的做好准备参与竞争,以争取主动。 还有纺织工业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为纺织器材的开发和生产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纺织工业“十五”发展规划明确指出,纺织工业将通过结构调整,技术改造,实现企业升级。到“十五”末期也就是说到2005年,化学纤维的自给率要达到80%,出口服装面料自给要达到80%。通过技术装备的更新改造,要有50%的纺纱设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有40%的染整设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通过对技术装备的更新改造,使精梳纱产量的比重达到35%,无接头纱的比重要达到50%,无梭布的比重要达到40%,无梭织机的比重要达到20%左右,意味着每年要净增各种无梭织机2万台左右。衣著、装饰和产业用纺织品的比重也将随之发展进行调整。这些基本的要求,都为纺织器材的开发和生产指出了方向创造了广阔的空间。 有广阔的空间而如何进入这个空间,就需要从战略的高度进行思考。进入这个空间既靠量的增加,更重要的要靠新品种的开发,质量水平和技术水平的提高,科技含量的增加。这就需要抓住机遇,及早动手,调整结构,适应纺织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需求。 市场的竞争是无情的。在竞争中实行大浪淘沙物竞天择,优胜劣汰,这也是客观规律。我相信纺织器材和配套件生产企业的有识之士,会在竞争中取胜的。 六、“配角”“主角”都要争创名牌 如何适应市场经济,如何适应进入WTO之后两个市场的竞争,我认为重要的措施之一,就是突出重点,实施纺织器材和纺织配套件的名牌战略。 实施名牌战略不仅纺织器材和配套件要做,纺织主机也是这样做。我国是一个纺织生产大国,但不是强国。虽然是生产大国,而名牌产品确实为数不多,自己的专利技术产品更少,这是迫切需要改变的局面。 欧美国家的纺织器材和配套件产品通过自身的努力,在市场的竞争当中创出了不少具有世界影响的名牌产品,比如大家都比较熟悉的格鲁布公司的综框等纺织器材,格鲁茨公司的织针,格拉夫公司的梳理针布,拉米富来克斯公司的剑杆带,鲁琳公司的橡胶导带以及SKF的牵伸装置等等,都是具有国际知名度的名牌产品,创造不少的商品价值。为了适应市场竞争的形势,为了进入WTO的需要,纺织器材和配套件生产企业也应当从战略高度出发,突出重点,发展自有的产品,实施名牌战略。 纺织器材和配套件的品种很多,门类很广。要突出重点,就是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在矛盾的主要方面、在量大面广的产品方面能有所突破。 目前似应集中精力抓好三个方面的重点。一个重点是梳理的针布,包括各种弹性针布,金属针布和锯齿针布;一个是纺纱的胶辊、胶卷、橡胶锭带和印染的各种胶辊等;一个是为无梭织机配套的铝合金综框、钢筘、钢片综、剑头、剑带、停经装置以及配套的储纬器、电磁离合器、选纬装置以及电子配套等。通过实施抓好这些重点纺织器材和配套件产品的名牌战略,带动其它产品水平的提高。 实施名牌战略要以开发研制新产品开始,努力提高产品质量,提高技术水平,扩大市场占有率,要扎扎实实的做好许多方面的工作。 实施名牌战略,要开发研制新型纺织器材和配套件。根据主机配套的要求,追踪新技术的发展,开发研制高新技术的纺织器材和配套件,如高档无梭织机的剑头、剑带、喷嘴和印花机的导带,预缩带,针织、非织造布用针等多种器材和配套件。 实施名牌战略,要努力提高纺织器材产品的质量。要从提高认识抓起,从原材料进厂开始到成品的完工入库出厂,一道工序一道工序的扎扎实实的抓下去,抓出成果。提高产品质量固然有许多技术措施,目前只要能在提高全员素质的基础上,抓住“认真”二字就可能会出成效。 实施名牌战略,要提高纺织器材和配套件的技术水平,增加纺织器材和配套件的技术含量,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纺织器材和配套件的材料选用、几何造型都有新的变化,针布材料的变化、综框材质的变化,体现了技术水平提高,技术含量增加。 实施名牌战略,还要在提高质量的基础上降低成本,扩大销量,赢得用户,扩大市场占有率,求得企业有好的效益。实施纺织器材的名牌战略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要从基础工作、基层工作入手,与企业的产品结构、生产组织结构的调整紧密结合,与加强企业管理紧密结合,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紧密结合,有赖于企业整体素质提高。 七、“旦糕”要做大 这里提出的所谓大,有两个涵义。一个涵义是从量的增加,直接显示大;另一个涵义是质的提高,技术水平的提高,范围的扩大,带来效益的增加,也显示了大。“旦糕”要做大,就是要结合企业的深化改革,资产优化重组,企业的兼并调整,发挥优势,把“旦糕”做大。“旦糕”要做大,要结合产品结构的调整,结合实施产品的名牌战略,形成自己的优势产品,拳头产品,名牌产品。把名牌产品的“旦糕”做大,做好,做强。“旦糕”要做大,还要结合生产纺织结构的调整,实行专业化生产和协作,实现社会化大生产,把产量加上去,把质量和技术搞上去,同样产生好的效益。 当然,大,不是垄断,也不可能垄断,有了“大”,有了好,才会实现强,才会体现强,才有可能在两个市场的竞争中有一席之地,在市场竞争中取胜。 八、“配角”也要闯下天 所谓天下,现在只有一个概念,就是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概括。在国内市场上,要提高市场的占有率。在国内市场上能与进口的争雄。还要挤进国际市场,到国际市场去竞争,以求得更好的效益。闯天下,有没有可能?应当肯定的讲,有。我国机电产品中的海尔集团的家电产品成了国际上的名牌。以配套件为基础的杭州万向节集团等等许多产品都闯进了国际市场。这些企业都是以名牌产品挤进了国际市场,占领国际市场的。进入WTO之后,实际上也只有一个市场。闯天下也是被迫的不进也得进。这里提出,闯天下,切忌打内战。这种形势要早有准备,要有信心,要创造条件,去闯天下。在广阔的两个市场——实际是一个市场中显威风,显神风。 我今天只是提出这个问题,我相信,再过一段时间,我国生产纺织器材和配套件的企业,一定会创出自己的名牌,壮大自己的队伍,在闯天下中创出奇迹。 九、如何当好“配角”的建议 面对现实,对新时期的纺织器材和配套件应当如何发展,谈点个人看法,便于探讨。 明确一个服务主题。前面提出过纺织器材和配套件生产企业的定位问题。定位于“配角”,配角就得围绕“主角”来服务。服务是个大概念,领导就是服务。纺织器材和配套件既然是纺织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那么就带来了一个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和主与次的关系。当然,主次也是相对的,服务也是相对的。在处理这个关系中,无疑要搞好自己的定位,把握好为纺织主机配套服务,为纺织工业服务这个主题,使纺织器材工业的发展可以“有的放矢”,并且从发展中求得效益。 瞄准两个市场。产品只有通过市场才能变成商品,才能体现商品本身的价值,并且在市场竞争中经受考验,取得效益。目前,还存在国内与国际两个市场,而进入WTO之后,实际上也只有一个市场,一种产品出了工厂的大门就意味着进入国内国际这个大市场,没有内外之分。应当看到,我国的纺织器材工业在一定程度上还属于劳动密集型、原材料消耗型,目前也正朝着劳动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方向过渡,但这也是我国相对的优势,也是进入大市场的基础。还应当看到,进入WTO,外国的产品可能由过去的向我国推销改变为以产品、资本、技术和服务等多种手段的市场输入,而另一方面,进入WTO,可以加快纺织器材与国际生产的融合、接轨,积极扩大与国际先进企业的合资合作,加快提高纺织器材的水平。两个市场,实际上也是两种资源,都可以充分利用。所以纺织器材配套件生产企业必须以适用的品种,用户满意的质量,适度的价格和优良的服务进入市场。只有这样,纺织器材工业和配套件才有可能得到发展。 抓住三个重点。当前,我认为要抓住纺织器材和配套件的产品开发、提高质量和增加技术含量这三个影响纺织器材和配套件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新产品开发、填补空白是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随着纺织工业的发展,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技术不断涌现,许多诸如新型钢丝针布、无梭织机的异型细密钢筘窄型剑带、轻型剑头、各种织针、橡胶件、密封件等等有待我们开发研制。通过对老产品的不断改进,从而提高新产品的研制开发能力,形成自己的专有技术,促使纺织器材产品的更新换代。提高质量是当务之急。纺织器材和配套件要想得到发展,必须在提高质量方面狠下功夫,要真正抓出成效。抓质量要从基础工作做起,从产品设计的可靠性做起,做好ISO9000的质量认证工作,建立企业的质量保证体系。要通过抓质量的提高,形成自己的拳头产品,创出自己的名牌产品。增加纺织器材产品的技术含量是纺织器材和配套件发展的方向。我国纺织器材和配套件市场占有率低,出口创汇水平低的主要原因就是技术含量低。随着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的发展,新型复合纤维和功能性纤维的问世,增加纺织器材和配套件的技术含量是完全有可能的。比如提高钢丝针布的材质和热处理的技术水平,常州钢筘厂还要在会上介绍,提高各种织针的制造精度与光洁度,新型胶辊、胶圈、密封件等等,都可以增加纺织器材和配套件的技术含量。 实施四个为主。纺织器材和配套件企业通过改组改制,有的组成联合企业,有的组建(集团)公司,有的仍然是单个的生产企业。无论采用哪种形式,企业的生产组织结构拟应根据市场的要求进行调整,并在调整中实施企业内部的“四个为主”。以产品开发为主,无论什么样的企业,什么样的组织形式,必须有自己的产品研制开发能力。掌握产品设计的主动权。那种靠找图加工、来料加工、受制于人的形式可能会越来越被动。以掌握关键工艺制造技术为主。一种器材一种配套件都是由许多工序加工而成,但自己要掌握关键工艺的制造技术。一般工序,可以采用“借船出海”、“借鸡下蛋”和借助社会力量的办法进行加工,以减轻企业负担。浙江三友集团正是实现了纱管生产的集中度,才求得了高效益。以最终工序的成品为主。无论多少工序制成的器材和配套件,最终工序的成品检验、包装出厂要由自己掌握。以技术服务为主。纺织器材和配套件出厂之后,围绕市场和用户做好技术服务。出厂的产品要有信息反馈。同时对同类器材和配套件的市场情况也要进行了解,知己知彼,促进提高。采取四个为主的措施,既促进纺织器材产品的标准化、系列化和通用化,又可以促使纺织器材配套件生产实施专业化生产和协作,使纺织器材和配套件的生产组织结构更加合理。通过实施专业化生产和协作,实现前边讲的“旦糕”做大,“配角”闯天下,使纺织器材和配套件的生产效率得到提高,经济效益得到提高。 实行五个结合。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都有它的内在联系。纺织器材和配套件的发展,要有多方面的支持和配合,与多方面的工作相结合。要与使用工艺紧密结合。与使用工艺紧密结合,满足纺织使用工艺要求,纺织器材和配套件才有市场,才有可能发展。无锡二橡胶公司倾听用户意见采取定期与操作者直接座谈交流的经验值得借鉴。要与主机配套紧密结合。纺织器材和配套件既然是纺织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那么就必须与纺织融合在一起形成整体,紧密结合,同步发展,改进提高。要与企业的技术进步紧密结合。要通过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化,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优化结构,促使纺织器材和配套件生产企业的技术进步。与企业的结构调整相结合。结构调整涉及产品结构、技术结构、生产组织结构和人才结构的调整。调整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通过不间断的调整,使纺织器材和配套件企业更加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与企业的改组改制紧密结合。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行改组改制。改组改革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促进效率的提高。通过企业的改组改制,促进纺织器材和配套件生产企业建立符合市场经济的各种运行机制和管理机制,以求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十、共同努力,把“配角”当好,把“旦糕”做大 纺织器材和配套件是纺织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纺织工业的发展,技术装备水平的提高,纺织器材也必须同步发展,同步提高。共同努力,才能共同提高,才能把“配角”当好,把“旦糕”做大。同时,纺织器材和配套件的生产也必须围绕纺织工业的产业升级,产品更新换代做好服务工作,与纺织工业共同努力,才能把“配角”当好,才能把“旦糕”做大。 事物不是静止的而是运动的,事物的运动又是有规律的。纺织器材和配套件的发展,也必须遵循它固有的规律,循序渐进,一步一个台阶,一步一步地发展,只有在认识一致和素质得到提高的基础上共同努力,才会快速发展。我国的纺织器材和配套件的生产已经有了比较好的物质技术基础,也有一批素质比较好的职工队伍。纺织器材和配套件既有劳动密集型的一面,又有技术资金密集型的特点,某种程度上我们还有一定的优势,我们应当相信只要抓住机遇,发挥优势,积极进取,纺织器材和配套件的生产一定会有一个较快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