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行情 价情总览 纱线行情 棉花行情 化纤行情 面料行情 茧丝行情 化纤原料 其它市场行情 企业报价
纺织黄页 印染黄页 纺机黄页 针织黄页 丝绸黄页 化纤黄页 面料黄页 服装黄页 家纺黄页 棉纱黄页
知识技术 纺织基础 丝绸知识 印染技术 纺织标准 纺织技术 服装设计 化纤技术 纱线工艺
纺织资讯 服装服饰 综合资讯 海外资讯 科技信息 纺织证券 纺企动态

推荐给好友 上一篇 | 下一篇

影响2006中国服装业的6大因素之五:文化融合

  编者按:世界各地不同的文化从未有过这样多的机会相遇、冲击、磨擦、排斥、适应、渗透。鉴于如今各国之间频繁的文化双项交流,我们可以预测,不同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大规模地融合是可能的,而且,这不妨碍本土文化的发展与翻新。缩小了的地球,融在一起的文化,人们越来越高的欲望,市场越来越多的需求,对于中国服装业来讲,是机遇,更是挑战。

  2006年,世界如此近距离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印象中国》走进了奥地利皇宫唱起中国民歌;意大利600多年的艺术精华,在北京就可一一领略;俄罗斯国家模范大剧院、马林斯基剧院、柴可夫斯基大交响乐团的音乐天才们跑到家门口来“作秀”;传统的印度舞蹈、神秘的古印度瑰宝也赶来,用几千年的文化精髓诱惑国人的心。

  通过文化吸引中国并非新奇战略,2004年在法国举办“中国年”时埃菲尔铁塔披上了中国红,而2005年在中国的“法国年”声势巨大。从此这种文化双向交流方式被视为在“拥有13亿消费者”的中国市场占有一席之地的方法之一,各国纷纷效仿,排队到中国“过年”。

  寻找本土化与多元化共鸣

  糅合东方与西方、传统与时尚设计风格的“上海滩”(Shanghai Tang),在纽约、伦敦、巴黎等地开设了19家专卖店。 但这一当前世界上惟一以中国地名命名且以中文为标识的国际顶尖时装品牌,却隶属一个纯种的外国公司。作为瑞士集团Richemot Group所拥有的顶级中式时装品牌,一群来自世界各地,拿着不同护照,不会说中文的设计师却将中国的元素、中国的情结巧妙地融合进了“上海滩”的概念中。

  在我们追求用西方文化来包装所谓的国际化品牌时,欧洲人已经利用中国元素、东方文化建立了顶级的中式时装品牌。

  中国本土品牌身处服装产业全球化的市场环境中,面临着诸多问题。但首先要寻找到本土文化与世界多元文化形成共鸣的交叉点,塑造独特的品牌形象。

  在国际市场上,品牌的塑造是一项既艰巨又漫长的过程,无论经济成本还是时间成本,对于实力尚显不足的中国企业来说,都是相当沉重的负担。事实上,即使对国内市场的开发,品牌的塑造也并非易事,何况品牌格局与市场秩序已经趋于稳定的发达国家呢。即使在新兴市场,也没有一片真正的“净土”,处于相对强势地位的品牌也不会轻易放弃既得市场,作为后来者,中国品牌想把他们拉下马,也没那么容易。

  2006年初,香港著名时装品牌“源”Blancde Chine在美国纽约第五大道开设的旗舰店开幕,这是世界名牌商店云集的曼哈顿第五大道上出现的第一家中国时装店。据美国《侨报》报道,在曼哈顿第五大道这个汇集全世界顶级品牌的商业街上,香港著名时装品牌“源”占据着最醒目的一块宝地。位于第五大道与54街交口的黄金地段的中国时装店,店内设计简约时尚,其中不少设计要点都带有含蓄的中国元素。

  “源”在纽约的成功登陆同样离不开对本土文化的把握以及对多元化文化的利用。其实不管是意大利还是法国品牌,他们的设计往往是符合或者融合本国元素与多元化文化,而中国服装品牌如果一味追求西方文化,丢掉本土的东西,便没了特色,也缺乏市场竞争力。

  2006年,与各国的文化双项交流,对于服装业来说是一个难得的机会。文化的魅力最容易打动消费市场,凭借文化交流契机,中国形象将全面的展现在世界面前,为中国品牌走出国门创造前所未有的良机。更是我们从服装大国向服装强国转变的转折期。

  同时,“文化年”的频繁出现,也让中国服装企业有机会借助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外来资本进入国际市场,这种“组合”案例在今天的品牌市场比比皆是,但成功的关键也在于解决不同(国家、企业)文化的融合。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们已经有一部分服装品牌进入国际流通领域,抓住机遇,入主世界顶级品牌殿堂将不再是梦想。



21/212>

评分: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