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行情 价情总览 纱线行情 棉花行情 化纤行情 面料行情 茧丝行情 化纤原料 其它市场行情 企业报价
纺织黄页 印染黄页 纺机黄页 针织黄页 丝绸黄页 化纤黄页 面料黄页 服装黄页 家纺黄页 棉纱黄页
知识技术 纺织基础 丝绸知识 印染技术 纺织标准 纺织技术 服装设计 化纤技术 纱线工艺
纺织资讯 服装服饰 综合资讯 海外资讯 科技信息 纺织证券 纺企动态

推荐给好友上一篇 |下一篇

“汉服运动”是否代表文化自觉?

  用“汉服热”来概括眼下国人对汉服的兴致并不为过,尤其是在近日几十名学者签名倡议“将汉服定为北京奥运会礼仪服装”之后。此前的两会上,有政协委员提议汉服为“国服”,有人大代表建议应在中国学位授予时穿著汉服。这让近年来只在民间流行的“汉服热”陡然升温,被升格到国家“文化战略”和“民族复兴”的语境之下,引起了社会的广泛争论。

  “汉服运动”只是近年来在文明传承中新旧纠葛的一个插曲,它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中国对文化传统的寻找。类似的寻找,我们曾在开设私塾复兴国学的尝试中、在百家讲坛红遍中国的影响中看到过。这些寻找,既反映了经济全球化状态下,国人对民族身份认同和辨异的渴望,又反映了伴随中国经济的崛起,人们日益增强的文化自信。因此,不管这种寻找的方向如何、方式怎样,依然是值得关注的。

  中国的崛起,确实需要文化的支撑。但我们更应追问,我们究竟要从中国文化中获得怎样的品格与精神?传统文化又当以一种什么样的形式回归?如何才能让“复兴文化”的冲动,催生出适合时代发展的精神品性,而不会成为一种抱残守缺的“复古”;如何才能让“回归传统”的尝试,转化为一种有益于我们前行的“文化推力”,而不至演为一场泥古不化的“虚热”,这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

  有学者认为,“汉服运动”体现了当代中国人的“文化自觉”,因此欣喜于这种“民族意识的回归”,但事实果真令人如此乐观吗?

  “文化自觉”是著名学者费孝通先生在晚年反复倡导的一个概念。它指生活在既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发展的趋向。文化自觉,是在具有文化自信的基础上对自己的文化来源、得失的清醒反思。

  建立在这种反思之上,文化自觉应当有三个层次的内容。首先要求对传统文化保持尊重的态度,有自觉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其次要理解传统文化,解读、发掘传统文化,并使之面向现代做出必要的转换;第三,推动传统文化与其他文化之间的对话和交流。

  以“汉服运动”为代表的各种复兴传统的尝试,实际上正暴露了我们在文化自觉方面的欠缺——虽然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了有新的体会和认识,但对这些价值和意义究竟是什么,究竟应该怎样去理解和发掘自己的传统并作出相应的现代转换,最终推动文化传统的跨地域传播,还缺乏清醒的把握。

  峨冠博带,打拱作揖,穿汉服,行古礼,作为一种个人爱好,不管是诗意表达怀旧之心,还是真心感受古典之美,都无可厚非。这是文化多元化时代的正常景象,显现了我们社会日益增强的包容和气度。而“汉友”们因网而聚、多为年轻人的特征,他们对文化传统心向往之的钟情,也让人有一种别样的欣喜。只是这样的钟情和热情需要正确地对待,服饰毕竟只是“礼之仪”,并非“礼之义”。与其搞一场争议颇多的“汉服运动”,不如要求在我们今天的服饰文化中,尽力吸收中国元素,体现中国气派。倘若不问“汉服”产生的历史条件,不顾今天发生的时代变化,而定要政府命之为“国服”,甚至认为奥运会开幕式上不着汉服,不去作揖,就是“抛弃自己民族的礼仪,既而断定“在国内也采用外族礼仪形式,不仅是我们对本民族礼仪的不尊重,也无法体现我们民族的自尊自信”,则偏离了弘扬传统的拳拳之心,不仅容易变为一种形式主义的文化复古,也是在跨文化交流中缺乏文化自觉的一种表现,同复兴国学靠恢复私塾和强迫孩子读经一样不着要领。

  放在社会发展的长河里,放在近代以来中国辛酸悲壮史中,“汉服热”确实是一种令人回味的文化符号。在某种意义上,“汉服热”是延绵百年的中西方文化碰撞主题的一种回响,是面对日益强势的西方文化的一种东方手势,但遗憾的是,这个手势含义模糊。西学东渐之后,中国文化传统经历了令人扼腕的“粉碎性骨折”,面对落后的祖国,几代国人陷入深重的“文化自卑”。但即使在那个时代,在中国几乎已经丧失文明发展的基本信心之时,还有学者如后来“以身殉文化”的王国维坚信,当西方文明破门而入,我们惟一的出路就是“相互激荡,相互发明”。文化是需要“相互激荡”和“相互发明”的,中国积贫积弱的时候如是,国力增强上升的时候更应如是。宽衣博带未必就能体现“民族自信”,西装革履也未必就是不爱中国,“汉服热”告诉我们,百年飞逝,斗转星移,但关于如何对待文化传统的命题我们不仅没有完成,而且依然刚刚开始。

  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在于为文化认同提供基础、为世道人心提供价值标准,而不仅是“衣冠”之形式、传统之“表皮”。今日中国要确立文化自觉,首先要避免文化传承的盲目性,树立从本民族的文化实际思考未来的宏观意识、现代意识,“择大而立”而不是纠缠于细枝末叶,勇于创新而不能一味食古不化。如此,才能让五千年的悠久文明托举起中华民族复兴的梦想,增强我们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文化选择中的自主地位。(作者卢新宁为人民日报高级编辑)



评分: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