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近日在“上海苏州河城市龙舟邀请赛”观众席上,出现了一批身穿汉服的青年人。这些青年穿着的服装,以交领右衽、宽袖博带为主要特点,仿佛古装电影中的人物。同日的《北京晨报》也报道说,北京紫竹院湖边水榭旁,一场“穿汉服、过端午”活动在雨中举行。20余名身着汉服的大学生面朝南方,临水吟诗吊祭屈原。一些高校出现了“汉服模特队”、“汉服研究会”。一套被赞赏者称为“融合汉服洒脱飘逸特色”的“中国式学位服”也被设计出来了;还有人向国家有关部门倡议,汉服不仅要登上大学生的毕业典礼,更应被引入公民成年仪式……
这样一场演绎得颇有些声势的“汉服复兴”运动,其用意当然不止于一两套服装。借用倡导者的话来说,就是要通过让裙袖飘逸的汉服回归现代生活,来“复苏一个民族的整体记忆,宣扬优秀的传统文化”。
围绕“汉服复兴”,展开着一场激烈的舆论交锋。有教授对“汉友”(汉服响应者)十分赞赏:“复兴汉服,是青年人应该有的一种民族文化的自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要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占据一席之地,也必须显现出自己的民族特征,这是一种身份认同。”有批其“弥漫出霉味”者则指出:“硬要拿古人穿的服装来弘扬传统文化,实质就是开历史倒车。”
这番论争,牵涉到传统和现代、继承与发展、文化与制度、民族与世界等复杂而重大的一组话题,也是因为“汉友”中的大多数年轻朋友都受过良好教育。他们推崇汉服所流露出的一股观念和思考方向,也反映着社会未来一代中某些具有群体性特征的思潮走向。所以,对待“汉服”潮起之风,很有探讨和细究的必要。
应该看到,“汉友”们希望通过弘扬传统文化以增强民族认同感,有着现实的对应环境。我们的社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转型期出现的文化领域内种种建构和消亡,有的是正常新陈代谢,有的是转型期特有现象,带给一些人失落和不安。因此,尽管对于“什么是能够代表中华民族的服装”这个问题,没有一位服饰专家能够说得清楚,“汉友”们把它作为一个文化符号,想为本民族的文化记忆留存一些纪念,其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自豪感的良好用意,无疑仍是值得肯定的。
但是,文化二字,实在庞杂。有人较为粗略地将其分为制度型和非制度型两个层面。也有学者打过精彩的比方,一个群体喜食面包牛奶,另一个群体习惯米饭馒头,这的确是两种不同的文化;但如果一个群体只允许人们吃西餐,另一个群体只允许吃米饭,那就不属于文化的范畴(大意如此)。谈论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这里面的差别必须分辨清楚。
有的人喜欢西装革履,有的人喜欢峨冠博带;有的人爱听歌剧,有的人痴迷京戏。在现代社会,这都是个人审美选择,和而不同,没有高下优劣之分,也无可指责。一个社会,如果人人穿着整齐划一的服装,那才奇怪得很。但是,现代文明的发展方向,却是世界潮流,浩浩荡荡。我们走有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要吸收和借鉴人类文明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同样不能关起门来沾沾自喜、顾盼自怜,而要兼容并包、博采众长。如果推崇“汉服”,就是为了宣扬“祖宗留下的东西就是好”,连现代的路怎么走也要到故纸堆中去找秘笈、谋歧途,遭到悖逆潮流的指责,又理直气壮竖起“文化多元”的挡箭牌——那,就不得不让人担忧了。
| 价格行情 | 价情总览 | 纱线行情 | 棉花行情 | 化纤行情 | 面料行情 | 茧丝行情 | 化纤原料 | 其它市场行情 | 企业报价 |
| 纺织黄页 | 印染黄页 | 纺机黄页 | 针织黄页 | 丝绸黄页 | 化纤黄页 | 面料黄页 | 服装黄页 | 家纺黄页 | 棉纱黄页 |
| 知识技术 | 纺织基础 | 丝绸知识 | 印染技术 | 纺织标准 | 纺织技术 | 服装设计 | 化纤技术 | 纱线工艺 | |
| 纺织资讯 | 服装服饰 | 综合资讯 | 海外资讯 | 科技信息 | 纺织证券 | 纺企动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