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行情 价情总览 纱线行情 棉花行情 化纤行情 面料行情 茧丝行情 化纤原料 其它市场行情 企业报价
纺织黄页 印染黄页 纺机黄页 针织黄页 丝绸黄页 化纤黄页 面料黄页 服装黄页 家纺黄页 棉纱黄页
知识技术 纺织基础 丝绸知识 印染技术 纺织标准 纺织技术 服装设计 化纤技术 纱线工艺
纺织资讯 服装服饰 综合资讯 海外资讯 科技信息 纺织证券 纺企动态

推荐给好友 上一篇 | 下一篇

从马褂到吊带裙——折射中国变迁

  中国服饰文化历史悠久,而服装变化之频繁,莫过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均发生巨大变化的20世纪。在这个世纪里,中国服装摒弃了森严的等级制度与政治束缚,成为中国人彰显个性的舞台。”

  为了确立尊卑有序、贵贱分明的着装制度,清朝曾先后八次制定或修订与服饰有关的律法,对百官朝服及百姓服装做了不厌其烦的详细规定。其中一条就是规定汉族妇女不得穿连体的旗服,而只能上袄配下裙。男性主流服装则被锁定在长袍马褂。难怪服装评论家对整个清朝服装的评价是,“一个三百年服装都没有大变化的时代,一个没有时装的时代”。

  中国人穿着的突破发生在20世纪20至30年代。人们发现“三寸金莲靴”、“长袍和马褂”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西装、西帽、皮鞋、串着珠片的锦缎连衣裙与雍容华贵的海虎绒大衣。推动这场变革的是被清政府派到海外学习科学技术的留学生与一批留日回国的革命党人。他们率先剪掉辫子,穿起西装,并发起“剪发易服”运动。中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还亲自点评“西装革履”的好处在于“适于卫生,便于动作,宜于经济,壮于观瞻”。很快,中山装、西装成为一种时尚。

  与此同时,一直被王权和男尊女卑思想所压制的女性开始跃入中国服饰艺术的核心地位。有一大部分是民国旗袍,它们款式各异、色彩绚丽。上世纪30年代的上海曾掀起“旗袍花边运动”,为旗袍滚缎带、镶蕾丝、缀珠片风行一时,很多旗袍的下摆从小腿中部提升到膝盖。但是,富丽、开放的气息在20世纪40年代被抗日战争的硝烟与衰落的社会经济“扼杀”。50年代,旗袍的华丽之风消失了,复杂的滚边与精致的盘纽被简化成拉链,进口锦缎变成了国产土布。在战乱和动荡的年月里,人们为生计和生存所累,对服装的需求被降低到“节俭实用为最好”。

  亿万中国人真正卸下生存包袱是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但此时的中国服饰已发生了质的转变。人们找不到昔日绚丽的色彩,只有几件灰色的中山装、洗得发黄的列宁装和蓝罩衫。列宁装和中山装是当时很多人梦寐以求的结婚礼服,那蓝罩衣应该叫‘女士两用衫’,是用涤卡布做的,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最流行的服装。”当时,全中国人民的流行色就是“蓝、灰、黑”。

  在很多人看来,中国服饰发展的春天与中国人时尚观念的复苏开始于中国推行改革开放政策的1978年。人们看到大喇叭裤、蝙蝠衫。还有健美裤和连衣裙。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对外开放,西方文化和港台时尚迅速进入中国,向年轻一代传递着最新的潮流信息。因为迷恋琼瑶的爱情电影,小伙子们学会了男主人公最酷的扮相:大喇叭裤配格子衬衫,外加一副被称为“蛤蟆镜”的太阳镜。1980年首部国产风光爱情片《庐山恋》公映,连衣裙成为女孩子最钟爱的时装衣裳。此后,中国人的服装审美情趣变得越来越与世界接轨,越来越多元化。你很难在今天找到一件衣服,说它是中国人的。



评分: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