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行情 价情总览 纱线行情 棉花行情 化纤行情 面料行情 茧丝行情 化纤原料 其它市场行情 企业报价
纺织黄页 印染黄页 纺机黄页 针织黄页 丝绸黄页 化纤黄页 面料黄页 服装黄页 家纺黄页 棉纱黄页
知识技术 纺织基础 丝绸知识 印染技术 纺织标准 纺织技术 服装设计 化纤技术 纱线工艺
纺织资讯 服装服饰 综合资讯 海外资讯 科技信息 纺织证券 纺企动态

推荐给好友 上一篇 | 下一篇

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 中国出口价格优势减弱

 

    生产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缓慢给中国制造企业带来了更沉重的利润压力,削弱了中国出口商品在海外市场的价格优势。 
  今年5月到7月,美国从华进口物价上升4.2%,这是自劳动统计局2003年12月提供这些数据以来得出的最高值。进口物价从多大程度上转嫁至美国国内通货膨胀仍具争议。但整体看,中国正经历从“通货紧缩输出国”到“通货膨胀输出国”的结构转型。 
  上世纪90年代末以及本世纪初5年,中国被认为是全球通货紧缩的输出国。中国出口至海外的大多数产品途经香港,在香港经过增高标价、再出口,价格以单位价值指数(unitvalueindices)呈现。由于单位价值指数不计质量调换的商品,因而无法提供实际可交易货物的精确价格,只能反映出价格趋势的变动方向。1995年末至2004年初,香港的再出口价格逐渐下滑,但2004年以后又呈上升趋势。 
  价格优势减弱 
  如果把出口商品按目的国分类即可发现,过去两年以来,出口至美国的商品价格上升幅度最高。进入2007年以来,美国从中国进口商品的价格一路飙高,而进口价格又会转嫁至美国消费者身上。对于中国制造商而言,特定领域产品的定价优势正在消失。 
  中国正向美国出口通货膨胀,迹象有二。 
  其一人民币缓慢升值。自2005年7月汇改以来,人民币升值幅度约达到9%。其二中国制造商面临的成本基础压力。 
  新华财经/MNI中国企业信心指数调查恰恰反映出中国企业的财务状况正在恶化。随着中国国内人民币利率不断上调,贷款融资成本也随即升高。而制造业的工资水平每年升幅约10%-12%。虽然中国看似有大量的劳动力储备,但是求职者数量正在下降,而瓶颈则恰恰在劳动市场的两个极端:高端及低端市场。除去工资成本,中国飞速发展的经济也逼升了原材料价格,更不用说货运成本。 
  在平抑贸易顺差的同时,中国还需面对人民币加快升值的压力,政府正诉诸其他手段给中国出口企业施压。8月23日起,中国将开始执行新调整加工贸易政策,1850种低附加值产品将被增设出口限制,实行银行保证金台账“实转”管理,即“企业开展限制类商品加工贸易,在合同备案时,须缴纳台账保证金”,这对企业的现金流造成约束。虽然有此贸易限制,但预计只有不到10%的加工贸易企业将会受到干扰。这一决策紧随之前的增值税出口退税削减规定。 
  此外,由于近来中国食品安全备受争议,中国出口品质量管理问题也浮出水面,数百万玩具产品或被召回,或被西方零售商撤下货架。目前,世界上3/4的玩具产品都产自中国,制造商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为保护在全球市场的形象及市场份额,企业不得不增大在质量管理环节的资源配给。 
  国内通胀可控 
  虽然中国国内生产投入价格及贷款融资成本上升,但是中国似乎并没有面临过高的通货膨胀风险。大量的投资提高了供应能力。总固定资产占GDP的40%,远高于工业国家的比重。随着投资浪潮汹涌,中国产能增长较为迅速,而且随着中国向产业链上游移动,国内生产力将进一步加强。制造商也试图通过扩大产能挽留利润。将生产基地由东部沿海地区转移至内陆也是降低劳工成本的一条出路。 
  看一眼中国的生产物价指数就会发现,由于上述因素,国内通货膨胀仍在掌控之内。但是毫无疑问,消费品生产物价指数确定呈现稳定上扬的趋势,而人民币兑美元缓慢升值,不难看出为何“中国制造”对美国的出口物价低不下来。 
  早先,支持“中国对外输出通货紧缩”这一论点的论据之一在于,1997年至2003年间,中国消费物价偏低,物价曲线下滑。而人民币又实行盯住美元制,出口价格下跌也是情理之中。但是由此倒推消费物价上涨会对出口价格施压就错了。 
  从本质而言,中国CPI(消费物价指数)走高主要由国内供需因素推动,而这不会对制造商的出口价格产生影响。而7月份CPI年同比增长5.6%也是由肉类等食品价格上涨15.4%所致。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最大的出口商品类别服装,服装CPI年同比下降0.6%。 
  出口转型 
  在定价链条上,从中国进口物价上涨将对美国物价造成多大的影响? 
  毋庸置疑,中国对全球及美国经济的影响力与日俱增,中国目前对世界GDP的贡献率约为16%,而10年前还不足10%,20年前更是略高于5%。根据WTO数据,2005年中国占全球出口市场的份额上升至7.3%,而特定行业的出口商品更是节节攀升。中国服装业出口占全球的1/4,而电子数据处理及办公器材略低于此。美国进口产品的16%来自于中国。 
  尽管如此,依据国际标准,美国仍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国家。进口占GDP的比重仅为17%,比十年前的12%略有上升,涨幅低于国际标准。因此这就限制了从华进口物价对美国国内经济的冲击。 
  早在2004年,美联储的几位研究人员就发现,“从华进口产品的份额与该产品领域的生产物价指数通货膨胀不存在重大的数据相关性”。就这一惊人的发现,作者提供了3种可能性。首先,很多“中国产”的产品无法用美国产品替代;其次,中国产品占美国市场的份额还不足以对价格造成冲击;最后,从华进口增加的额度刚好冲销了从其他国家进口缩减的额度,而“其他国家”将出口平台搬到了中国。 
  美国国内生产物价指数(去除食品及能源)说明美国定价压力仅有微幅上扬。而从消费水平看,今年以来,核心生产物价指数通货膨胀年率似乎总是为负。 
  近期的数据似乎暗示中国正从通货紧缩输出国向通货膨胀输出国过渡。鉴于中国对美国及全球经济的影响,这种发展趋势值得关注。但是另一方面,美国通货膨胀并非只受中国出口的影响。此外,通货膨胀最终是个货币现象。如果美联储有心,它随时可以对提高的通货膨胀作出反应。(经济观察报)(E02) 
 

 
成为纺织技术精英,注册纺织人才网
找纺织人才,来纺织人才网

评分: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