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去年9月9日,首届中国(大连)国际服装纺织品博览会开幕时,模特在博览会上展示“汉服”。 |
据《人民日报》报道,4月5日,清明节。一份有关“将汉服定为国服”、“奥运会上,中国的汉族运动员应着汉服入场”的网上倡议书,引起众多关注。
网上倡议书发起人之一、河北明德学堂负责人傅路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活动主要由两个网站牵头发起,有20多家网站及众多网友响应。
复旦教授顾晓鸣:
“汉服热”体现青年人民族文化自觉
“汉服”的热心倡导者们,身着“汉服”进行民间祭祀,举办婚嫁仪式,奏乐读经。他们中,尤以年轻人居多。日前,北京还出现了一家“汉服”餐厅:吃饭的人全部身着汉服,盘腿坐于榻上,有古琴和诵经声相伴……
“我们主要是想通过汉服运动,来唤醒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记忆”,一位热心倡导者告诉记者,很多人认为汉服就是汉朝的服装,其实是误解。汉服指的是从黄帝“垂衣裳而治天下”开始,一直到清代以前的汉民族服装。中间尽管历经变化,但其最主要的形制,“交领右衽,上衣下裳”的特点却始终没有改变。
一些人更提议将“汉服”定为“国服”。刚刚过去的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刘明华建议,应在我国的博士、硕士、学士三大学位授予时,提倡汉服系列的中国式学位服。全国人大代表叶宏明说,中山装、旗袍虽被不少西方人视为中国的“国服”,但这些还不够体现民族精神。汉服体现了中华文化与人为善、人与自然和谐的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服饰的标志,应该加以推动复兴。
“服装是人的第二张皮肤,人类通过服装系统来提升对民族文化的认知,以及对自身身份的认同和自信。越是在经济全球化的状态下,越是需要民族身份认同和辨异。”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顾晓鸣表示,近几年的“汉服热”,体现了青年人的民族文化自觉。
不过,也有反对者在冷眼旁观。采访中,有不少人对此次倡议表示质疑,认为是在一定程度上打着奥运的旗号赚取“眼球”,抢占商机。
余秋雨:
集合所有民族特色的“国服”你敢穿吗?
日本有和服、韩国有韩服……当这些服装以其浓郁的民族风韵展示一个国家的魅力时,自古有“衣冠王国”之称的中国,究竟该以怎样的“国服”面对世界?这是许多“汉服”和“国服”提倡者关心的话题。
4月5日的倡议,更是将这一话题与2008年北京奥运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中国人是否需要统一的正装?“汉服”是否要定为“国服”?一时间再次成为争论焦点。
“如果中国人都要穿‘汉服’,那就进入了一个民族主义的概念之中;既然已经进入这个概念,那我要问:你们把五十几个少数民族放在哪里?”文化学者余秋雨认为,有人说,考虑到这些少数民族,可以不叫“汉服”,改叫“华服”,那么,进一步的问题又来了:“华服”里能汲取五十几个少数民族的服装元素吗?如果不汲取,大家反而会心理受伤,徒生摩擦;如果都汲取了,那该是一种什么服装呀,你敢穿吗?
文化部部长孙家正表示,“有些地方有些青年人在提倡穿汉服,但是我到现在都搞不清楚什么服装能够真正代表中国的服装?这恐怕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最大的困惑。”
一些专家认为,汉服作为一种个人喜好和民间文化活动,可以理解。但如果一定要上升到“国服”的高度,对于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来说,强制推行显然不合时宜。
北大教授张颐武:
应该创造新礼仪文化
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的热潮渐渐兴起,一些诸如读经、入私塾等原本不常见的现象,渐成“新时尚”,甚至还有人提议改公元纪年为“黄帝纪年”、将地名改为古地名。这些现象,在赢来追随者的同时,也引来不少争议。
“这些举动只是文化表象、文化符号或文化载体等形式上的复古。”全国政协委员王旭东认为,这些活动,其实更像是一场场“表演秀”。
“‘汉服热’也反映出一个礼仪文化的问题。”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表示,一方面,传统的礼仪很难完全回归;另一方面,现代中国人的一些礼仪行为,可能既有传统文化,还有西方文化,又有20世纪以来创造的东西。我们需要在这三者混杂中,创造面向未来的新礼仪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