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行情 价情总览 纱线行情 棉花行情 化纤行情 面料行情 茧丝行情 化纤原料 其它市场行情 企业报价
纺织黄页 印染黄页 纺机黄页 针织黄页 丝绸黄页 化纤黄页 面料黄页 服装黄页 家纺黄页 棉纱黄页
知识技术 纺织基础 丝绸知识 印染技术 纺织标准 纺织技术 服装设计 化纤技术 纱线工艺
纺织资讯 服装服饰 综合资讯 海外资讯 科技信息 纺织证券 纺企动态

推荐给好友 上一篇 | 下一篇

“质”“量”变迁:中国外贸实践“转身”之道

 


  有人说,数字是枯燥的。但是,我们今天所面对的这一组组数字却催人奋进———

  我国贸易规模世界排名已“越三探二”,今年进出口总额有望超过2万亿美元;近百种商品产量全球第一,其中拖拉机占全球生产总量的83%、集装箱占83%、日用陶瓷占70%、摩托车占50%,纺织品、玩具、家电、轻工产品已成世界日用消费市场主导产品。

  从2002年到2006年这5年中,有3.1万亿美元的中国产品出口到世界各地。今年1~8月份,又有价值7657.3亿美元的中国产品漂洋过海。截至今年上半年,我国外汇储备达已1.3万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一。

  然而,“速度”和“数字”并不是故事的全部。十六大以来的5年中,中国开始越发重视规模与效益的并举,内贸与外贸的统一,进口与出口的均衡。特别是近两年,中国更加积极地谋求出口增长方式的转型、商品结构的调整和对超负荷发展所带来环境的隐痛的化解。

  5年来,中国外贸已经进入了“质”与“量”变迁的“转身”时期。

  从重“量”转为求“质”

  中国产品创造了物美价廉的奇迹。跨国零售巨头沃尔玛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这一点,其2001年从中国采购了100亿美元的商品,2005年,这个数字已突破了200亿美元。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无疑深度开发了中国外贸的潜能。入世后,中国政府按世贸规则建立了新外贸法、《货物进出口管理条例》及配套部门规章的三级法律框架体系,使货物进出口管理实现了法律化和规范化。而2004年7月1日外贸经营权的全面放开,更使中国的贸易能量逐步释放。当年,全国进出口总额便一举突破1万亿美元。

  然而,飞奔的外贸增速也使中国制造直接暴露在贸易摩擦加剧、市场空间收紧、生产成本提升、人民币升值步伐加快和环保压力吃紧等因素的冲击中。中国纺织品在2005年的“劫难”后,至今隐隐作痛。接下来的鞋子以及大大小小打着“MadeinChina”标识的中国货所遭遇的一些摩擦,无不在警示中国这个世贸组织“新鲜人”:第一,要学会“合理控制”;第二,简单的数量扩张和低价竞争的方式和时代已经一去不返了。

  近几年,为了突破我国外贸增长的低效困局,引导中国企业“以质取胜”,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我国深入推进1999年提出的“科技兴贸”战略,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和建立自主知识产权。这一战略在2005年正式被纳入商务部的十三项重点工程。此外,政府还通过利用税收杠杆的调节促进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限制“两高一资”商品出口,同时鼓励自主知识和高新产品的出口。2003年出台《关于调整出口退税率的通知》,2006年1月1日和9月15日以及2007年4月15日和6月21日对出口退税率的几次调整,均体现了上述政策的初衷。

  在这些政策的引导和共同作用下,5年来中国外贸发展模式转型升级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出口产品结构不断优化,企业核心竞争力日益提高。商务部部长薄熙来指出,中国外贸的巨大进步,是以国内产业的进步为基础的。目前,中国制成品已占到出口总量的94%,机电产品占56%。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由5年前的17.5%增加到现在的28%。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外贸总额比重不断提升,高耗能、高污染、资源型产品出口持续下降。中国正迅速地融入到经济全球化生产营销链条当中。

  从贴牌走向创牌“贝发”笔抒写了中国的品牌神话。“一支笔”每年可以创造1亿美元的出口额,成为中国品牌产品出口单打冠军。公司老总邱智铭告诉记者,基于多年来对品牌建设的执著追求,目前“贝发”笔已远销15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沃尔玛、家乐福等国际连锁超市竞相采购的对象,同时还成为了“北京2008年奥运会文具独家供应商”。

  从贴牌生产到品牌出口,贝发经历了困苦,也饱尝了甜头。这个我国第一大、世界第三大制笔企业的品牌实践,为中国企业的品牌建设作出了表率。

  在这两年的全球化洗礼中,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在意、更计较中国自主品牌的国际地位。为了帮助更多企业培养和提升品牌意识,建立自主品牌,改变中国产品长期在“谷底”竞技的局面,商务部按中央要求,于2006年夏天拉开了声势浩大的“品牌万里行”的序幕。国内各界普遍赞誉,这是国家实施自主品牌发展战略,推动企业自主创新,加快推进贸易增长方式转变的一项重要举措。

  目前,全国“商务部重点扶持的出口名牌”企业已达190多家。这些企业得到了商务部在知识产权保护、形象宣传、国际市场开拓、贸易配额、展会摊位分配以及产品研发等方面给予的优先和倾斜的政策。据记者了解,现在很多名牌企业的品牌产品出口已占到了其全部出口的15%~20%左右。在机电和高新领域,一批叫得响的国内名牌,包括彩电、洗衣机、冰箱、DVD等产品出口均跃居世界前列,实现了我国机电、高新产品出口的大逆转:由世纪初的逆差200亿美元转为现在的顺差超200亿美元。

  商务部副部长、“品牌万里行”活动领导小组组长姜增伟指出,商务部今后将继续加强品牌评价、促进、推广和保护机制建设,为我国自主品牌成长壮大创造更好的条件,向世界展示中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从“创汇”踏上“平衡”

  中纺集团今年竟也做上了大豆进口的生意。公司一位高层日前向本报记者透露,他们全年预计能进口1亿美元的大豆。“一方面,外贸环境趋紧,纺织品出口越发艰难了;另一方面,现在国内原料、饲料价格猛涨,进口大豆挺好卖。”这位高层指出,这也是在积极响应国家“扩大进口、平衡贸易”的政策。

  随着外贸出口的飞速发展,“最大顺差国”的帽子不知不觉被戴到了中国的头上。而这顶帽子背后的真正得失,人们心里非常清楚。于是,为了放缓顺差增速,从而减少贸易摩擦、人民币升值压力和有效调控国内经济,中国历史性地摈弃了多年来“创汇本位”的思想,将外贸政策取向转变为“在保持出口合理增长的同时,积极扩大进口,促进贸易的平衡发展”。

  2006年10月,温家宝总理宣布广交会更名增加进口任务,以及同年12月7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次年“积极扩大进口”任务的进一步明确,均表明中国实施多年的出口导向型增长战略已发生转变。

  为贯彻中央精神,商务部把“减少顺差”作为了2007年外贸发展的头等大事来抓。国家各相关部门密切配合,运用了调整出口退税和加工贸易政策等宏观手段,为中国企业结构调整指明了方向,并在开辟国内消费者分享外贸红利的通道等方面作了很多有益探索。

  值得欣慰的是,我们终于在今年8月份的海关统计数据中见到了成效:8月当月我国出口速增开始回落,进口增速稳中趋升,贸易顺差比1~7月大幅减缓48.1个百分点。外贸领域宏观调控措施效果开始显现。(在线国际商报/裴玥)(E09)
  
   

评分: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