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市通江县柞蚕种场是四川省唯一的柞蚕遗传资源保护单位,主要从事柞蚕品种遗传资源继代繁育工作。2009年该场对保育的川08、川06、通江河33、辽2、秋2等6个品种通过串茧制种、收蚁放养,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共制母、原种蚕卵2.5公斤。饲育种组80单蛾区,原种组40单蛾区,引种试验组40单蛾区,生产种茧5.3万粒(其中母种茧1.2万粒,原种茧2.3万粒,引种茧1.8万粒),经抽样检验,母种茧微粒子带毒率为零,原种茧为1.5‰,引种茧为2‰,超额完成和超质量指标完成制种任务。同时,生产柞蚕茧45万粒,产值近10万元,创历史新高。
一、规范操作,放养技术到位
第一是在茧、蛹、蛾、卵等方面认真筛选,严格淘汰不良茧、蛹、蛾、卵;第二是坚持母种、原种单蛾区发蛾,异蛾区交配,单蛾袋制,单蛾全部镜检的制种技术,建立谱系档案,定期复壮;第三是坚持数质并举,质量为主,严格单蛾区饲养;第四四是食叶采用最低“三移”放养法,饱食良叶;五是严格蚕期发病检验,做到病区整区淘汰;六是坚持种茧质量调查、挑选,优胜劣汰。
二、专家坐阵,加强技术指导
为提高柞蚕放养、保育技术水平,在放养前聘请河南省蚕业科学院副院长周其明研究员,到柞蚕种场实地指导,进行了为期10天的放养技术、微粒子病毒检验培训,传授了微粒子单蛾镜检最新方法,提高了检验效率和检出准确率。
三、引进新品种,加强异地提纯复壮
为加强柞蚕品种的异地提纯复壮,选育新品种。在保证本地品种不被混杂感染前提下,今年从河南引进当地优质品种河33,安排责任心强的技术人员在相对偏远的柞林坡放养,详细记录生长情况,建立谱系档案资料,为四川、河南两省的柞蚕品种的提纯复壮、品种选育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