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行情 价情总览 纱线行情 棉花行情 化纤行情 面料行情 茧丝行情 化纤原料 其它市场行情 企业报价
纺织黄页 印染黄页 纺机黄页 针织黄页 丝绸黄页 化纤黄页 面料黄页 服装黄页 家纺黄页 棉纱黄页
知识技术 纺织基础 丝绸知识 印染技术 纺织标准 纺织技术 服装设计 化纤技术 纱线工艺
纺织资讯 服装服饰 综合资讯 海外资讯 科技信息 纺织证券 纺企动态

推荐给好友 上一篇 | 下一篇

南通市纺织产业转型升级规划纲要



       南通市纺织产业规模和技术水平位居全省前列,是全国著名的纺织之乡。纺织产业作为南通市最大的传统支柱产业,产业基础十分雄厚,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精良的生产设备,很多产品的加工工艺处于全国先进水平。进入21世纪以来,南通市纺织产业发生了深刻变化,产业重组和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产业分工和国际合作进入了较高层次,全市纺织产业已跨入新的发展阶段。为适应新形势、应对新挑战、构筑新格局、再上新台阶,引导南通市纺织产业优化升级,形成“两千亿级”产业规模,着力推进“五大板块”转型工程,特制定本规划纲要。

  一、发展现状

  (一)行业概况。

  2008年,全市纺织服装行业共有规模企业2248家,全年实现销售收入1352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比重26.57%。完成出口交货值和占全市比重均位居全市各行业首位。全行业年末从业人数28.7万人,占全市工业职工总数四成以上,为全市名副其实的第一大“民生”产业。

  1.经济总量平稳增长。南通既是全国的纺织大市,也是全国的服装大市,棉纺织和服装是南通纺织产业的两大比较优势。2008年,全市纺织服装产业实现销售收入占全省比重17.6%,占全国比重为4.06%。其中,2008年,南通纺织业、服装业占全省比重分别为20.3%、18.9%,均为全省第二位,纺织大市和服装大市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

  2.出口总额逐年提高。近年来,南通市纺织产业出口持续保持高速增长,2007年,完成出口交货值403.4亿元;2008年稍有下降,完成出口交货值398.3亿元,占全市比重33.91%,行业外向度30.3%。其中,服装业外向度高达57.5%,已成为南通市外贸依存度最高的产业之一。经过多年发展,南通市纺织出口产品结构已由粗加工产品向服装等终端产品逐步转变,终端市场从以亚洲为主积极向欧、美拓展,初步形成了多元化的外贸市场格局。

  3.结构调整逐步见效。南通市纺织企业单体规模不断扩大,2008年,在全市规模企业中,总量超10亿元的纺织企业(集团)有6家,全市纺织产业前十强企业实现现价产值177.1亿元,同比增长10.93%,行业集中度达15.05%。实现利润13.3亿元,同比增长17.8%,占全行业利润总额比重为17%。

  4.品牌建设成效明显。近年,全市纺织行业的品牌建设取得了明显突破,至2008年,江苏鑫缘茧丝绸集团等4家企业7个产品获得了中国名牌,江苏凯盛家纺等3家企业3个产品获得了中国驰名商标,江苏大生集团等22家企业的产品获得了国家免检称号。

  (二)存在问题。

  1.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全市纺织行业基本以外贸贴牌加工为主,自主品牌偏少,高端设备占比不高,高附加值产品不多,研发与高级经营型人才匮乏,研究机构的设立基本空白。

  2.产业配套能力不强。南通市纺织产业加工能力突出,前道纺织品和后道服装、家用纺织品生产技术水平较高,生产能力较强,而中间的面料印染后整理环节的水平相对薄弱,整个产业链呈现“哑铃”状,产业内部配套能力不强。

  3.企业规模总体偏小。2008年,全市纺织企业户均销售规模为6015万元/户,比全市平均水平低2700万元/户,单体规模偏小。由于纺织产业的进入门槛较低,部分企业技术装备陈旧,工艺技术落后,家庭作坊式工厂大量存在。

  (三)发展环境。

  受国际金融危机蔓延和国外需求减弱等因素的影响,全市纺织产业经济运行环境日趋严峻,行业发展处于有史以来最艰难的时期。

  1.出口需求下降,外销形势严峻。受金融危机影响,国际市场消费明显下降,加之周边国家大力扶持纺织出口,低端产品定单转移增多,对南通市纺织品出口造成较大影响,外销形势严峻。

  2.资金严重短缺,融资难度加大。目前,企业“资金缺、融资难”问题十分突出,尤其是纺织产业被部分商业银行纳入“高风险行业”,贷款非常困难,尽管2008年下半年国家货币政策由紧缩转为适度宽松,但中小企业融资依然困难,部分有技术、有市场的企业因被迫附加了“歧视性”条款,贷款难问题依然突出。

  3.成本刚性上升,面临挑战增多。近年来,南通市职工薪酬年均递增在10%以上,加上市区普遍缴纳“五保一金”,导致和周边地区相比,劳动力价格低廉的比较优势不明显。同时,在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预期下降的影响下,国内的服装消费依然疲软,国、内外市场环境短期内难以显著改善,企业生产、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4.机遇挑战并存,内部分化明显。面临百年难遇的金融危机,南通市纺织服装行业内部企业急剧分化,部分中小企业由于产品老化,附加值低,面对金融危机冲击办法不多,甚至束手无策,被迫退出市场,而江苏联发集团、罗莱公司、海门百花集团等部分企业抢抓机遇,加大新品开发,企业发展平稳,甚至好于以往,预计南通市纺织行业今后3-4年内部分化将更趋明显。

  二、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主导,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体制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为动力,以品牌服装与高附加值纺织品为龙头,形成专业化分工程度高,社会化配套能力强,区域间产业链相互协调配套,加快推进全市纺织行业优化升级。

  (二)主要目标。

  以科技进步为动力,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纺织产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附加值,增强纺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培育大企业为抓手,鼓励兼并重组,完善产业链,淘汰落后产能,提高科技和品牌对行业发展的支撑作用,进一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南通市纺织业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用3年左右时间,初步形成创新能力强、产品结构优、市场占有率高、产业集聚效应显著、拥有核心竞争优势和较完整产业链的纺织产业基地。2011年,纺织服装产业销售总量达到2000亿元,年均增长14%左右,占全市工业总量比重25%,培育形成色织面料、茧丝绸、家用纺织品、服装、棉纺织等特色鲜明、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产业板块集群,纺织产业前十强企业行业集中度在2008年的基础上提高1-2个百分点。至2011年,新增2个中国名牌、1个中国驰名商标,4个国家免检称号,新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各1个,力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发中心取得新突破。

  三、重点任务

  南通市纺织产业优化升级要围绕“优、精、大、专、强” 的目标,以特色、优势产业为重点,依托行业龙头企业,加快技术改造步伐,实施“五大板块”转型工程,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实现由纺织大市向纺织强市的转变。

  1.做优色织面料业。积极开发和采用抗皱防缩、防霉、抗静电、阻燃、仿真、多种纤维复合染整等特种印染后整理新技术,提高服装面料的质量和档次。注重软技术的配套引进,提高天然纤维后整理技术、化纤仿真技术、多种纤维复合染整技术、功能性后整理技术水平,提高天然纤维抗皱免烫、纯棉超柔软、舒适性针织物等各类面料的后整理水平。加快实施市区城西印染企业搬迁改造,积极推进观音山-先锋色织生态产业园建设,积极发挥省面料研究中心在通的优势,加强合作,形成有影响力的研发平台,开发高附加值面料替代进口。2011年,规模以上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成为全国色织产品研发先导区,总量占全国比重10%左右。

  2.做精茧丝绸业。以高档丝绸制成品为龙头,以面料开发为突破口,提高丝绸产品质量、档次和附加值,形成高档真丝、仿真两大系列产品。大力发展改性真丝、膨体弹力真丝和新型复合丝,实现含丝原料的系列化和功能化,开发具有抗菌、抗霉、除臭功能的共混纺丝产品、各类绢丝混纺丝和花色丝等。开拓非丝纤维在丝绸产品上的应用,发展棉、毛、化纤与真丝交络、交织、复合、包缠、混纺的新型高档丝绸面料。不断提高和优化桑、蚕品种,稳定桑蚕生产和茧丝市场,推进桑、蚕、丝、绸生产的农、工联合、联动、相互扶持的生产经营方式,建设产业配套完整的市场体系。

  加大高档真丝、新型共混纺产品开发力度,形成栽桑养蚕、鲜茧收烘、织绸与服装加工、生物制品开发的一条龙产业化经营模式。2011年,规模以上销售收入超过80亿元,继续保持全省第一、全国领先的发展格局。

  3.做大家用纺织品业。进一步提升家用纺织品的设计水平和能力,构建家用纺织品研发平台,开发生产具有鲜明个性和丰富文化底蕴的高品质配套化家纺产品,打造新文化思维、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集合于一体的具有品牌的拳头产品。

  加快三星、川港市场的协调发展,开发品牌化高档产品,形成梯次发展格局,提升家纺产业链,做大家用纺织品业。2011年,规模以上销售收入超过500亿元(全部家纺产业实现销售收入力争达到1000亿元)。
 
  4.做专服装时装业。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提高品牌经济比重。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组建纺织服装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开发与推广中心,采用服装面料自动监测评价系统、自动裁剪机、电脑平缝机、服装虚拟图形系统、电脑控制多种形式的挂传输系统、立体整烫机、产品自动立体仓储系统、产品配送中心等先进服装加工设备和技术,引进和培育中高端设计人才,提高服装设计开发水平,扩大新型高档品牌服装生产比重,加大出口比例,争创国际知名品牌。发挥“中服研发基地”作用,强化创牌平台建设,采用新原料、新技术发展针织服装新产品。

  着力加大内销市场拓展,广泛开展创牌活动,放大专业女装特色,开发系列高档产品,扩大配套辅料产销空间。2011年,规模以上销售收入超过470亿元,基本实现由出口加工型向“内外销并举、自主品牌为主型”的产业发展模式转变,总量继续保持全国和全省领先。

  5.做强棉纺织业。扩大应用清梳联合机、自动络筒机、无梭织机,发展紧密纺等新型纺纱技术和推广粗细联、细络联等先进纺织自动化工艺流程,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快速提升高支精梳纱、高档防羽布、高档抗皱免烫面料等系列产品的生产技术水平。开发高档混纺纱、多种纤维混纺面料、交织面料、提花面料等高附加值产品。合理配置资源,开发各种产业和装饰用面料、功能性整理面料,进一步拓展纺织面料的使用领域。

  加快实施棉纺“三无一精”技术改造,加快大生工业园区和冠达纺织市场建设,稳步推动纺织企业退城进郊;用三年左右, “三无一精”的占比高出全国规划目标5个百分点左右,以江苏大生集团、南通永安纺织、江苏华强纺织等一批骨干企业为支撑,推动为本地最终产品做好服务,成为优质原料的供给者。2011年,规模以上销售收入超过700亿元。

  四、对策措施

  1.强化产业引导,加快推进转型升级。(1)加大对产业发展的优化引导,定期公布全市重点推荐的纺织服装品牌和扶持的企业名单,扩大地产品知名度和本地市场占有率。利用港洽会等有利时机,会同质检、协会等部门筹办中国国际家纺设计大赛等系列宣传推广活动。(2)加强对企业发展的分类指导,依托南通市纺织工业协会、服装商会、家纺商会等专业组织,选择50余家发展快、总量大、社会影响大、贡献突出的重点企业,建立“全市纺织产业升级转型扶持后备库”,会同税务、质检、工商、劳动、金融、海关、商检等部门与企业专题对接,一企一策,加大政策扶持,扶持企业度过当前难关。扶持行业内一批具有比较优势的中小企业快速成长,兼顾行业协调发展,着力解决土地、劳动力要素瓶颈问题。(3)加快产业集聚提升。结合南通产业特色,明确板块发展方向与目标定位,加强家纺、色织、丝绸等特色产业集群的整合与规范提升。强势推动三星川港国际家纺市场的协同发展,加快观音山先锋色织板块整合,在保留竞争动力前提下,快速做大特色产业集群规模。

  2.加强自主创新,大力实施品牌战略。着力做好自主创新和品牌创建工作,在原有系列扶持政策基础上,加大对纺织产业倾斜。(1)鼓励开展产学研合作和技术改造,加快产业升级,建立退出机制,淘汰落后产能,加快推进科研成果产业转化,鼓励引进先进设备和工艺技术,合理空间布局规划,积极推动产业整合,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培训机构,注重引进技术人才的同时更注重引进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每年选派一定研发和经营人员外出培训。(2)以市级名牌为基础、省级名牌为支撑,扩大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免检产品,重点突破中国世界名牌。鼓励引进知名品牌,加大实施行业标准和知识产权战略,注重自主知识产权保护。提升终端消费品营销模式,打响南通“中国家纺之都”等区域产业品牌。(3)加快实施技术和产品标准国际化战略。尽快出台推进实施技术标准战略(TBT)计划,加强部门协调配合,建立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联席会议制度,加强技术法规和标准的信息平台建设,构建运转高效的WTO/TBT通报评议机制,提升南通市产品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能力。

  3.加强政策扶持,构建多层次融资体系。国家和省、市加大对纺织服装企业的专项财政扶持力度,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1)设立技术改造专项扶持资金,对纺织行业重点企业技术改造继续给予财政贴息扶持,鼓励引导企业抓住机遇,引进先进设备,迅速提高生产、管理技术水平。(2)加大引进技术扶持,充分利用国际纺织产业资本转移和国内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机遇,通过合资、联营、并购的方式,引进国际先进的技术,加大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研究的投入。(3)鼓励企业走出去,引导企业抢抓金融危机资产价格低廉的大好时机,加大兼并重组力度,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大力提升产业层次。(4)加快建设多层次融资体系。针对纺织服装企业规模偏小的现状,加快建立和健全全市中小企业地方担保体系,简化信贷流程,放宽信贷风险容忍程度,结合纺织品的生产工艺流程,大力创新中小企业贸易融资和信贷产品,进一步提高对纺织中小企业的有效信贷覆盖率。面对复杂的汇率市场,结合纺织品出口特点,创新企业结算方式,最大限度规避汇率风险。拓展完善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充分利用现有资本市场建设,加快企业上市培育,形成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企业规模梯度。

  4.加快协会建设,发挥行业自律功能。加强行业经济运行动态跟踪、分析和预警机制作用,全力为企业的发展和创新服务。(1)以市场为前提,强势推动行业协会建设。按照市场化运作模式,充分提升政府服务效能,加大政策倾斜,营造协会发展的宽松环境,实实在在地发挥协会的桥梁沟通和自律约束机制。(2)以自律为基础,加大市场秩序自我维护。牵头组建行业联盟,进行市场价格自我协调,将价格形成机制和行业自律机制制度化、规范化,通过自我监督促进公平竞争。建立行业雇员诚信机制,形成良好的劳动力雇佣秩序,制止恶意挖人等不当竞争行为。(3)以服务为重点,加快协会成员协调发展。全面提升协会服务水平,尽快建立全市纺织产业数据库,充分发挥行业调研、规划、统计、信息发布等相关职能,加快国家级和省级纺织品检测中心等行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组织行业专题讲座与培训,交流地区内外和行业内外的先进经验,帮助企业提升生产和管理效率,引导行业内的广大中小企业快速提升成长。

 



评分: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