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行情 价情总览 纱线行情 棉花行情 化纤行情 面料行情 茧丝行情 化纤原料 其它市场行情 企业报价
纺织黄页 印染黄页 纺机黄页 针织黄页 丝绸黄页 化纤黄页 面料黄页 服装黄页 家纺黄页 棉纱黄页
知识技术 纺织基础 丝绸知识 印染技术 纺织标准 纺织技术 服装设计 化纤技术 纱线工艺
纺织资讯 服装服饰 综合资讯 海外资讯 科技信息 纺织证券 纺企动态

推荐给好友 上一篇 | 下一篇

桑树:丝绸之路上的植物塑像

  桑大不可砍,砍桑如杀人。――维吾尔族谚语   

  西域丝都

  古希腊人称中国为“seres”(赛里斯),意思是产丝之国。他们把赛里斯人(中国人)描述成“身高标20尺,红发碧眼,声若洪钟,长寿达200岁”的神人。而产自赛里斯国的丝绸,则是一种长在神树上的特殊的“羊毛”。

  大约从公元前4世纪开始,罗马与东方有了接触。中国的丝绸华丽、柔软而舒适,令罗马人大为倾倒,慢慢地转化为一种集体性的狂热迷恋,一种腐化奢靡的社会风气。在罗马市场上,丝绸的价格等同黄金,即一两黄金只可买一两重的丝绸。

  到了屋大维时期,时髦奢侈的享乐主义风气日甚,一天洗七次澡的罗马人打着刚刚享用完肥蜗牛和红烧鸡冠的饱嗝,穿着几乎透明的丝绸服装,成天在街头东游西逛。哲学家塞内加忧心忡忡地写道:“人们花费巨资,从不知名的国家进口丝绸,而损害了贸易,却只是为了让我们的贵妇人在公共场合,能像在她们的房间里一样,裸体接待情人。”(《善行》)罗马元老院多次下令,禁止人们穿着丝绸服装,认为它是国家衰败、社会堕落、人心萎靡的象征。

  而中国蚕桑技术的西传要晚于丝绸。大约于公元3世纪传入西域,4世纪传到中亚、西亚,6世纪后传到希腊、意大利和地中海地区。

  在很长一段历史时间里,位于丝绸之路南道上的古于阗国是西域重要的丝绸产品中转集散地。大批的中国丝绸经这里,运往中亚、西亚和地中海沿岸国家。和田绿洲“土宜五谷并桑麻”,在本土蚕桑业和丝绸业发展起来后,于阗当之无愧地成为“西域丝都”。

  和田地区种桑养蚕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民丰县尼雅废墟中有保存完好的汉末晋初的桑田遗址和枯死的桑树,并发现过多枚那个时期的蚕茧。1999年出版的《中日共同尼雅遗迹学术调查报告书》上说:“尼雅的桑树主要分布在聚落遗址周围,属人工栽培。……许多枯死的桑树各有一定间距,纵横相间,排列有序。”洛浦县阿克斯皮尔古城出土的红陶蚕据称是崇拜物,这与史书中记载于阗国为桑蚕专修伽蓝、以求神灵保佑是相吻合的。

  唐代高僧玄奘看到的于阗国“桑树连荫”,于阗人“好学典艺,博达技能,工纺绩?J??。”《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一则蚕桑东来的传说:于阗国本无蚕桑,为取得蚕桑种子,国王想尽了办法,无奈东国边防甚严,不让蚕桑种子流入他国。聪明的国王改为向东国求婚,让迎亲的使者告诉公主自带蚕桑种子,以便日后为她做衣裳。公主闻其言,“密求其种,以桑虫之子,置帽絮中。既至关防,主者遍索,唯王女帽不敢以验,遂入瞿萨旦那国(于阗国)。”1900年,斯坦因在丹丹乌里克遗址发现的一块木板画,据称就是这位东国的蚕桑公主的画像。背光之下的公主雍容端庄,如同一位美菩萨。

  唐代之后,西域向中原王朝进贡的“胡锦”、“西锦”等丝织品大多产自和田。和田蚕桑声名远播,连10世纪的波斯文献《世界镜域志》对此也有记载。

  清代和田蚕桑业相当兴盛。在左宗棠将军的大力推动下,从东南各省运来数十万株桑苗,并从浙江湖州招募60名蚕务技工,传授江南地区栽桑、养蚕、缫丝、织绸的先进技术。和田蚕丝出口到印度和中亚国家。民国时期,和田蚕桑业得到持续发展,谢彬在《新疆游记》中说:“自莎车至和田,桑株几遍原野。机声时闻比户,蚕业发达,称极盛焉。”1915年,和田共有养蚕户32440户,年产蚕茧550吨、生丝307吨。

  建国以来,和田蚕桑业经历了几起几落。蚕茧产量显示了这一变化过程:1950年44吨,1959年3800吨,1978年700吨,1995年5400吨,2001年3370吨,2005年200吨。其中1959年和1995年是两次高潮。2002后,蚕茧产量急剧下降,和田蚕桑业陷入低谷。

  2002年,和田地区七县一市掀起了一场砍伐桑树、发展林果的高潮。他们的想法是:发展经济是第一位的。只有砍掉桑树,发展林果业,种植核桃、红枣、杏子,和田经济才能快速向前。桑树虽好,却已阻碍和田经济发展的步伐。

  据和田蚕桑科学研究所提供的数字,2002年共砍掉了和田地区五分之四以上的桑树。曾经拥有的7000万株桑树,现在留下的仅有1000多万株。

  在汉文典籍中,桑树被称为“东方自然神木”。没有桑树就没有中国的蚕桑业,就没有丝绸,也就没有丝绸之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丝绸之路不是别的,正是桑树的一次植物学延伸。

  生活在塔里木盆地的绿洲居民,历史上就有种树爱树的传统。楼兰出土的“李柏文书”被誉为我国的第一部“森林保护法”,文书规定,砍一棵树要罚一匹马,砍树枝罚一头牛。维吾尔族尤其喜欢种桑,他们认为,在地上种下一棵桑树的人,可以吃到天堂里的果子。在生态脆弱的和田绿洲,桑树具有出色的防风固沙能力,是农田和家园的保护神。每年春夏青黄不接时节,满树的桑椹是大自然直接赐予人们的食粮。因此和田人对桑树的厚爱包含着几许崇拜的成分。所以才有了这样世代相传的谚语:“桑大不可砍,砍桑如杀人。”

  和田蚕桑科学研究所的一位负责人认为2002年使和田蚕桑业元气大伤。从小生活在和田的一位朋友告诉我,现在想吃桑椹都很难找到了。的确,6月初我在和田市呆了四五天,几乎天天去大巴扎,正是桑椹上市时节,但我只见到卖杏子、樱桃的,没见到一个卖桑椹的。

  好在和田地区新领导班子已在反思2002年那场砍桑运动,尤其在反思那种脱离实际的政府行为带来的失误。这是一个积极的值得肯定的信号。时至今日,和田仍是西北地区最大的蚕桑基因库,蚕桑科学研究所保存着600多个桑树品种和200多个桑蚕品种,这使我们对蚕桑振兴怀着期待。

  一株桑树的贡献    一株桑树站在那里。

  有一株桑树站在那里,就有十株、一百株、一千株桑树站在那里。古人称桑树为“扶桑”,因为它们相扶而生,像亲人一样形影不离。

  它们站在和田绿洲,站在古老丝绸之路上,是诸多思绪和灵感的源泉。“蚕事正忙忙,匝地柔桑,家家供奉马头。阡陌纷纷红日上,士女提筐。零露尚,嫩芽初长。晓风摇,漾晴光,点缀新装。”这是清末洛浦县主薄杨丕灼的诗。当然还有更古老的蚕赋桑歌:“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诗经?七月》)“柔桑感阳风,阿娜婴兰妇。垂条附绿叶,委体看女手。”(南朝民歌)《全唐诗》中与蚕桑有关的诗就有490多首。

  它们是绿洲卫士。发达的根须深深扎入地下,固定了沙丘,改善了土壤的温湿度。它们的躯干柔轫而坚硬,与茂密的枝叶一起,抵御了风沙。农毛渠边成排绵延的桑树就是一道道绿色屏障,在桑树环绕的绿洲上,人们安居乐业,过着安宁而自足的生活。有了桑树,大风就刮不坏庄稼和房子了。

  到了5月,桑椹比杏子抢先一步成熟了。孩子们的快乐季节也到了,他们在桑树上爬上爬下,小手和和嘴唇被桑椹染红了,不知道世上还有比桑椹更好吃的果子和食粮。一株桑树就是一张丰盛的“餐桌”,人们可以一直吃到麦子成熟,吃到瓜果飘香。药桑的结果期最长,能吃到9月上旬。

  和田的600多个桑树品种分5大类:黑桑、白桑、粉桑、公桑和药桑。黑桑是本地品种。药桑来自伊朗,16世纪才在和田栽种。其余品种均从内地引进。除公桑外,另外4种桑树都结桑椹。桑椹有神奇的药用价值。《本草纲目》上说,四月宜饮桑椹酒,能治百种风热。将黑桑椹捣烂,用纱布滤取液汁,放陶瓷锅煮,加适量蜂蜜搅匀,熬成膏状,早晚各服2汤匙,可治头发早白。药桑的药用价值最高,研究表明有6种防病保健功能:防癌抗诱变,增强免疫力,保肾护肝,养颜抗衰老,促进造血细胞生长,降低血糖血脂血压。

  桑树全身都是宝。桑叶饲蚕人所共知,它还能做桑叶茶、桑叶面、桑叶饼等,桑也是中药材,有祛风散热、清肺润燥、清肝明目之功效。桑皮纤维既是人造丝的高级原料,又可做成优质桑皮纸或白报纸。桑根皮的中药名为“桑白皮”,主治肺热喘咳、水肿尿少、糖尿病、骨折等症。在维吾尔族中,桑木是制作民间乐器的最好材料。它还能作木碗、地板、家具。桑木和杏木、沙枣木一样,被认为是烤肉的最好燃料。

  策勒县策勒乡有一株800岁的桑树,树围达3.4米,是新疆最古老的一株桑树了。鄯善县迪坎儿村是离楼兰最近的一个绿洲村庄,村里有12株古桑,已有500多年的历史。从前生产队开大会在桑树下,现在举办婚礼和麦西来甫也在桑树下。这12株桑树已成为村里的精神中心。

  一株桑树站在那里,如同站在已逝的时光中。每株桑树都是丝绸之路的一个起点,也是丝绸之路的一位守护者。没有桑树的丝绸之路是荒凉的、断裂的、失落的。桑树,无疑是丝绸之路上最美的植物塑像。

  桑树绿荫中的喀尔赛

  在2002年那场砍伐桑树的运动中,和田地区有两个乡躲过了一劫。它们是墨玉县的喀尔赛乡和洛浦县的杭桂乡。两个乡都毗邻塔克拉玛干沙漠。没有桑树等树木的庇护,这里的村庄大概早就被大沙漠吞没了。

  面对上面来的干部,喀尔赛乡的领导耐心地讲解了桑树防风固沙、保家护村的重要性,以及养蚕给农民带来的实实在在的收益和好处。农民们则干脆说,要砍桑树,还不如拆了我们的家,毁了我们的地。

  “2002年,我们乡没有砍掉一棵桑树。”喀尔赛乡乡长买买提明?阿布都拉自豪地对我说。他早年毕业于苏州蚕桑专科学校,科班出身,来喀尔赛当乡长已有6个年头了。

  买买提明乡长说,喀尔赛乡有3.7万人、8000多户农户,其中一半以上的农户都养蚕。1919年成立乡时,这里的农民就开始养蚕了。养蚕历史悠久,人们对蚕桑业有深厚的感情。现在全乡有90万株桑树,年产蚕茧150吨左右,养蚕平均为每户人家增加三四百元的年收入。

  这里的村庄被大大小小、高高矮矮的桑树环绕着、包围着,绿荫丛中的村舍显得朴素、安谧。走进村庄,凉风拂面,和田常见的灰蒙蒙的沙尘不见了,空气也变得清新、明净。村庄外、农田边,成排成行的桑树构筑起一道道绿色屏障,保护着庄稼的生长。我惊奇地发现,有桑树保护的棉花地里,棉花长势喜人,没有桑树的地里,棉花长得稀稀拉拉,并且斜着长――大风把棉花吹歪了。

  昆其村,一走进农户热姐甫罕家,她的小儿子就像猴子一样敏捷地爬上了院子里的一棵白桑树。现在正是桑椹成熟季节。他摇晃着树枝,几个大人在树下张开布单,桑椹就像雨滴一样落到布单上。热姐甫罕请我们吃新鲜的桑椹。这是和田人的待客规矩,客人来了,要和主人一起分享新鲜的瓜果。

  热姐甫罕家共有5口人,还有15只羊,3头牛,4只鸡,8只鸽子,1头驴,8亩地,100株桑树。院子里的这棵白桑树是她16年前结婚时种下的。从那时开始,她每年都养蚕,养蚕能为家里增加一千多元的收入。我问她喜不喜欢养蚕时,她说,喜欢养蚕,因为喜欢钱。

  她今年养的第一期蚕已到五龄,再过两三天就要“上山”结茧了。热姐甫罕准备了许多库玛其草,她说这种草有一股特别的香味,蚕喜欢闻,爬到库玛其草堆里,结的茧子又白又好,能卖出好价钱。

  买买提明乡长带我来到乡里的蚕茧收购站。喀尔赛乡每年养两期蚕:春蚕和夏蚕,小蚕由乡上聘请蚕桑所的技术人员统一喂养,长到三龄再分发到农户家饲养。由于每家的饲养水平不同,结茧也就有了先后。饲养好的人家已陆续来交售茧子,卖了茧子,能直接拿到现金。

  地区丝绸厂的收购人员在那里忙碌,评级,过称,烘干(以防蛾子咬破茧壳)。收购人员说,这个茧站每年付出的款项是300万元左右。茧子分11个等级,以下是各种蚕茧和蚕产品每公斤的收购价格:特五17.8元,特四17.2元,特三16.6元,特二16元,特一15元,特级14.4元,一级13.8元,二级13.2元,三级12.6元,四级12元,五级11.4元,下脚蚕、僵蚕10元,特小8元,蛾口7元,黄斑8元,薄皮0.4元,双宫10元。

  托乎提巴海的桑皮纸

  在新建的和田地区博物馆里,我见到了几册写在桑皮纸上的清代维吾尔文典籍:《诺毕提诗选》,《维吾尔医药大全》,还有一部维吾尔民间史诗的残卷。

  两千多年前的蔡伦造纸术是什么时候传入西域的,目前已无稽可查。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桑皮纸是西域最古老的纸张之一。蔡伦曾用树皮、麻头、破布、破渔网来造纸,而丝绸之路上的西域民族用桑皮来造纸,可谓是就地取材。

  中国的造纸术是8世纪沿丝绸之路传到阿拉伯、印度等地的,14世纪又从意大利传到欧洲。因此西域造纸大概不会晚于8世纪。几年前,在哈密白杨河佛教遗址的佛塔残壁上,我曾发现过桑皮纸。桑皮纸为什么会被用作佛塔的建筑材料,就不得而知了。白杨河是隋唐时期的佛教遗址,这至少说明,隋唐时西域已出现过桑皮纸。

  在新疆历史上,桑皮纸曾被广泛用于书信往来、书籍印刷、档案卷宗、收据联单、司法传票、会议记录等等。中华书局1936年出版的《我们的中国》一书中说:“和阗桑皮纸,为全省官厅缮写公文的必需品。”上个世纪初,桑皮纸曾被短暂地用于印制和田的地方流通货币。和田的“造假大王”斯拉木阿洪曾用桑皮纸伪造古代文书,蒙骗了许多国外学者、探险家。

  和田地区客运站对面有一条小巷,名叫卡卡孜库恰,翻译过来就是“纸巷”。据说从前有许多做桑皮纸的人家,现在只剩下一户,但我去找了两次都没找到。现在,会做桑皮纸的人越来越少了,这一古老的工艺到了失传的边缘。

  墨玉县的托乎提巴海?吐尔地老人是和田会做桑皮纸的极少数几个手艺人之一了。我和和田的朋友王俊成、李卫决定去拜访他。

  托乎提巴海的家在墨玉县城以南10公里的布扎克乡普提坎村。老人今年82岁了,个子矮小,但精神很好,动作麻利。他的两条腿很短,看上去好像有一大截埋在土里行走的样子。看到来了客人,并对他的桑皮纸感兴趣,就显得特别兴奋和快乐。

  老人向我们演示了桑皮纸制作的全过程,村里的孩子也过来看热闹:先剥下枝条上的桑皮,将深色的外皮用刀子削掉,留下白色内层备用。每10公斤桑皮要加5公斤的胡杨碱,在大铁锅里煮两个小时。然后将煮软的桑皮捞出,放在石板上用木榔头反复敲打、捣烂,使之变成桑泥饼。泥饼放在盛水的木桶里搅匀,就成了纸浆。老人蹲在院子里的一个浅水坑边,将长方形的纱网模具放在水中,然后舀出几勺纸浆,放在模具里,用一根底端带十字的木棍不停地手搓、搅动,使纸浆均匀地覆盖在纱网上。最后,把模具放到阳光充足的地方晒,几个小时后,桑皮纸就作成了。

  托乎提巴海说,制作桑皮纸这门手艺是从爷爷的爷爷的爷爷那里继承下来的,到他这一辈已是第10代了。桑皮纸可以用来做书、学堂课本、家庭记账簿,抄写《古兰经》、《圣训》,用处多得很,用桑皮纸贴伤口,也特别管用。

  这几年,经媒体宣传,知道和田桑皮纸的人越来越多,上门求购的人也越来越多了。其中还有美国人、法国人和土耳其人。老人家里没有田地,每年作一万张桑皮纸,收入在两万元左右,生活还过得去。他现在感到忧心的是,经过了2002年的那场砍伐,村里和附近的桑树已所剩无几,要找桑皮必须到20多公里外的喀尔赛乡去购买桑条。

  2002年6月底,托乎提巴海去了趟美国,参加了在纽约举办的第16届世界民俗生活艺术节,向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展示了和田桑皮纸的制作工艺。我问他是否见到了自由女神像,还有曼哈顿街区。他摇摇头说:没看到美国。――他的行程是一位美国女记者安排的,吃、住和演示工艺都在一个大公园里,在公园里呆了整整15天,没去过别的地方。带去的500册装订好的桑皮纸都卖掉了,不知卖了多少钱,总之大头落进了女记者的腰包。“真的没看到美国。”他说,“我糊里糊涂去了,又糊里糊涂回来了。”

  手艺的死亡是一个被忽略的时代特征,也是一种微弱的警示。托乎提巴海,这位村庄里的孤独的手艺人,仍在坚守一种古老的传统。他说,农活不干也罢了,但手艺不能丢啊,这是祖先传下来的。现在,妻子海热罕是他的得力助手,一儿一女也学会了作桑皮纸,这是他感到欣慰的。

  “我老了,把手艺传给儿女,让他们子子孙孙传下去。手艺不能丢啊。”他说。

  飞机上的蚕宝宝

  我的家乡浙江湖州被元代大画家赵孟?\称为“水晶宫”,是著名的“丝绸之府”、“鱼米之乡”。这里水网密布,桑林遍野。家家栽桑,户户养蚕。湖州市每年的蚕茧产量占全国的十分之一以上。

  湖州钱山漾遗址曾出土4700多年前的绢片、丝带和丝线,这是我们迄今为止见到的最古老的丝织品。水乡是没有骆驼的,但有趣的是湖州城里有一座骆驼桥,骆驼桥往西则是黄沙路。显然,这是对丝绸之路的喻指和呼应。有专家曾著书立说,认为丝绸之路的起点应该追溯到湖州。

  我出生的村庄在太湖和大运河之间。从我记事起,母亲就是村里的养蚕高手,一年中家里有许多蚕事活动,如祭蚕神、请蚕花、踏白船、做茧园子、吃“蚕花弯转”(一种小虾米)等。在蚕月里,要用桃枝、艾草、大蒜和雄黄酒来驱魔避邪。小孩子是不能大声说话和吵闹的,否则会使蚕宝宝受惊,影响它们的成长。蚕,既是高贵的“天虫”,又是娇弱的“宝宝”。蚕月里全家人噤若寒蝉,给人郑重其事的神秘感。与此同时,桑园是我们的儿童乐园,我和村里的孩子们在那里玩耍,捉谜藏,摘桑果,采桑木耳。

  今年5月我回了趟老家。25日返疆时,母亲给了我15个春蚕,说是给新疆的孙女的。它们已是五龄蚕了,再过两三天就要结茧子了。我将他们装在一个小盒子里,又洗了一些桑叶带在身边。

  在从杭州到乌鲁木齐的飞机上,我的蚕引起了空姐们的注意,她们惊讶而兴奋地围着我,希望一路上能代养我的蚕。我满足了她们的愿望,将蚕和桑叶交给了她们。空姐们如获至宝。由美丽的空姐来做蚕宝宝的保姆,我想颇为合适。

  5个多小时的飞行,15个蚕宝宝走通了中国境内的丝绸之路。它们是令人刮目相看的蚕宝宝了。一个蚕能吐1200米的丝,那么我想,无数的蚕吐出的无数的丝,就构成了丝绸之路。

  蚕到了新疆,第二天晚上就开始“上山”做茧子了。我用碎纸和木筷给它们做了结茧用的架子。3天后,洁白的茧子做成了,数一下,刚好15个,一个也不少。我将茧子分送给乌鲁木齐的诗友、画家和女儿的小学同学。

  十几天后我在喀什,几乎在同一时间接到了几条相似的短信:蛾子咬破茧壳爬出来了,怎么办呢?我回复:蛾子爬出来是为了交配、产卵、然后死亡。我建议朋友们将蛾子放生了,因为它们都是孤独的蛾子,找不到交配的对象。

  蚕的一生是一个圆满的轮回:蚕(经四个眠关)―蛹―蛾子―卵―蚕。在这样的轮回中,蚕摆脱了死亡,达到了生命的永恒延续和接力。

  我出生在丝绸之府的浙江湖州,大学毕业后又来到丝绸之路上的新疆。这里面大概有某种神秘的姻缘和宿命。以前我称江南和新疆是“两个故乡”,现在却觉得它们是同一个地方,或者是同一个地方的两个侧面。有一根看不见的“丝”将它们连系在一起了。

  丝绸之府。丝绸之路。我的漂泊,我的成长,我的回归――   

  在越来越坚硬的水中/在失去了水的水中/像鱼,我咕噜咕噜冒着气泡/

  开凿这个小小的唯一的透气孔

  我的肺在远方像鸟一样飞翔/呼吸依然停在桑叶的一张一合中/停在雨打草尖的微微颤栗中/停在蚕茧的囚室和飞蛾的叛逆里/停在缫丝厂烟囱的缕缕青烟上……

  故乡啊,我归心似箭/但我的弓像一具干尸被沙漠掩埋/你的怀抱还敞开着吗?/你的乳汁依然新鲜吗?/我要你有足够的水滋润焦渴的唇/有足够的丝绸铺就还乡的路

  我将带回香料、乐器、残卷/喀什噶尔的石榴,撒马尔罕的金桃/带回一条紧紧尾随我的/尘土飞扬的丝绸之路

                           来源:天山网
                           

评分: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