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当今的服装消费领域,人们已经不再把是否合体看作衡量服装品质优劣的唯一标准了。或者也可以说,人们对合体概念的理解已经有了根本性的改变。过去那种合体就是严丝合缝地符合身体的观念已经被打破,人们在追求服装合体的同时,也追求服装的外观形态,并且从自身的形体的时尚追求方面体现出来。
有这样一个事例:
一名体形较为特殊的青年女子去一家高级成衣店量身定做服装。面对着驼背的姑娘,手握软尺的裁缝师迟疑了。应该说:保证合体并不是件很难的事情,但裁缝师担心的是费力不讨好。于是他试探性地对姑娘说:“您微微有些驼背,真是可惜了。”姑娘的反应很强烈,问道:“难道不可以通过服装结构的处理来弥补吗?”裁缝师说:“可以做一定程度的弥补,但不是最好的办法。最好的办法是设法改变你的体形。”
裁缝师接下来没有马上为姑娘量体,而是教姑娘怎样改变站立的姿势,以便调整自己的体形。并且建议姑娘经常去健身房作运动,去重新塑造一下自己的外形。
姑娘接受了建议。后来,她果然经过调整生活习惯和积极的健身运动,改变了自己驼背的外形,此番她又光顾了那一家裁缝店,获得了自己真正满意的服装。
本来是为了避免费力不讨好,裁缝师却得到了姑娘这样一句评价:“这是我遇到的最好的裁缝师。”
这个事例是非常值得我们玩味的。曾几何时,老一代服装裁缝师以能否使服装合体作为评价服装技术人员的标准,却始终没有量化这个标准。最后的考核只能是用肉眼观察的办法来进行。这只能得出一个结论:合体是相对的。相对的东西不是不可以量化,而是比较难以量化。
那么,合体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概念呢?
这个概念具有相当大的不确定性。可以说,尽管这两个字人们说了上千年,到如今充其量也只能和“得体”、“舒服”、“雅观”、“好看”、“真不错”、“好酷”、“棒极了”等字眼相当。
实际上,大部分服装的合体只是"基本合体",所谓基本的意思是说大体上、差不多、不严格。很难想象一件紧箍在身上的服装会给人带来美感,也就是说,几乎所有的非针织类服装与人体之间都存在着间隙,这样的服装才会穿着舒适,并且方便人们的运动。穿着舒适是因为间隙可以为人体创造一个小的体外环境,营造一个小气候,方便运动说的是非针织类面料的伸缩性能有限,只能靠足够的宽松量来满足人体运动造成的体表变形。
从以上意义来说,片面地强调合体显然是不妥的。
服装厂商的商业动机使得合体概念更是增加了扑簌迷离的色彩。许多促销人员津津乐道地讲自己经营的服装怎样怎样合体,唯一的根据是大多数人试穿了他的服装都"比较合体"。其实,他在有意无意之中偷换了合体的概念:对消费者宣传时讲的"合体"是貌似严谨的概念,而试穿时人们看到的的"合体"却是非确定性的概念。这种偷梁换柱式的使用概念的习惯,不仅仅使消费者陷入困惑,同时也使服装厂商本身在技术上不思进取,满足现状。
试想,如果真的是大多数人试穿了他的服装都严格地合体,那只有一种可能的前提--他的服装有无数多个规格。因为人体是有高矮胖瘦的区别的。事实上服装企业不可能对任何一种类型的服装制定无数个规格。所有服装企业在制定服装规格上的出发点几乎没有什么分别,都是"用尽可能少的规格,覆盖尽可能多的人体"。有限的服装规格,预计覆盖的人体越多,对合体要求的标准越低。
小帖士:

附表:几位日本佳丽的身材数据

(作者:大连轻工业学院 白嘉良 卢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