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丝绸之路”在东西全长7000多公里的走廊沿线留下了古城、石窟、塔庙、长城、关隘等旅游资源和丰厚的世界遗产,加上复杂多变的自然景观类型,使该区域旅游资源异常丰富,但开发现状不容乐观。区域内沿线各省区在资源互补的背景下缺少深层次的相互合作,游客所购买的产品是松散性的景点组合,而不是有机结合为整体的丝路旅游线路产品,目前还没有一条从西安到中亚的完整线路。
哈萨克斯坦代表在论坛上表示,在拥有丰富旅游资源和巨大开发潜力的中亚国家,旅游业仍是一个发展相对滞后的行业,特别是行业间缺乏竞争,需要建设更多酒店才能推动整个旅游业更好地发展。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市副市长安瓦尔·阿赫梅多夫说,丝路旅游资源亟待各国联手开发。去年,中国出境游的1亿多名游客中,来乌兹别克斯坦的仅有300人,乌兹别克斯坦及其他中亚国家还未进入中国游客的视野。丝路旅游资源还是一块封闭了两千余年的处女地,它的开发需要各国政府合作制订区域旅游的综合规划,简化签证手续,降低旅游成本。
西安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邓友民分析指出,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城市的历史文化、民俗宗教、自然风光,将成为世界跨度最大、主题突出、吸引力极强的旅游路线和开展国际旅游合作的理想地带。丝绸之路国际旅游开发产业关联度高、带动发展力强,已成为国际社会、联合国有关机构和沿线国家及城市的共识。旅游业成为区域经济合作及本国当地经济发展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但丝路沿线城市的旅游资源整体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发挥。丝路沿线的国家和城市应正确面对挑战,在互惠、互利、共赢原则的基础上,整合共同资源、发挥共同优势、谋求共同发展才是最好的发展途径和发展模式。
丝绸之路区域经济联系与合作的加强,需要区域内具备条件的大型中心城市成为经济文化交流的接点,构建具体的运行机制,反映沿线城市的愿望和利益,进行组织、协调和服务,发挥整合资源、带动发展的作用,使沿线国际旅游合作取得实质性进展。
“丝绸之路城市的旅游资源整体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发挥,沿线旅游生产力尚未得到优化配置,关键是在机制化方面没有取得突破,这是丝绸之路城市国际旅游合作的‘软肋’。”邓友民说,“在目前状况下,能够带头担当此任的城市,应具备四个条件,一是丝绸之路热点旅游城市;二是国际生产要素聚集的区域中心;三是具备较强经济实力,有支持和承办相关活动的积极性;四是与国际相关机构的联系和合作有一定基础。”
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段,西安具备的优势较其他城市明显。西安市副市长韩松在论坛上指出,西安是世界著名的古都、丝绸之路的起点,名胜古迹规模大、规格高、数量多。现在,西安已成为中国北方中西部最大的中心城市,近10年来GDP增长速度连续保持在13%以上,还被世界旅游组织评定为中国首批向世界各国推介的4个最佳旅游目的地之一。而丝绸之路游是西安多年来经营的精品路线,正成为中外游客的关注点。
据国家旅游局规划发展与财务司司长林山透露,“丝绸之路”已被列入我国旅游“十一五”规划。邓友民呼吁,国家应建立国际旅游合作机制,即:由丝绸之路沿线主要旅游城市就共同关心的旅游开发和合作问题交换意见、协调政策、采取行动的一种运行模式,可以发挥西安的优势,使其成为丝绸之路城市旅游魅力的集中展示地、服务窗口和旅游合作的策划、运营、协调中心。
西安市发改委主任王学东在论坛上介绍了“西安丝绸之路国际区”的建设情况。他说,该国际区将成为推进丝路沿线区域合作的加速器,成为沿线城市扩大经贸交流的平台和加强旅游开发的示范性工程,将推进经济社会的共同发展;对沿线企业来说,将拓展经贸合作的空间。未来的“西安丝绸之路国际区”包括三大功能区:驿馆区、丝路国际街区和丝路商务活动区,设立在西安最具发展前景的“西部第一水城”浐灞生态区内。
可以预见,在此次投资论坛结束后,丝绸之路沿线各国和城市将在包括旅游业在内的多个领域加强合作,一个范围更广、层次更深的现代意义上的丝绸之路将成为联系东西方新的桥梁和纽带。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