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人口快速增长面临的第二个问题是纺织工业必须通过加快技术进步的步伐,实现对纺织生产的短流程、高速度、智能化、自动化、低噪音、少污染以及高产品质量的要求,还要在降低能源消耗和加快资金周转上取得进展。
3.1 短流程是在20世纪80年代起开始出现的重要技术进步,在传统纺系统中由于高科技的电子计算机技术,传感技术及变频调速技术的应用,成功的开发出高科技的清梳联体系,从原料喂入到生条已成为一个工序,开清棉部分也简化了许多,突出了单机功能及质量监控功能,使开松除杂、降低短绒及棉结,提高生条质量,在新型清梳联联合机上得到很大的改进。
新型纺纱系统成功的取消了粗纱、细纱及络纱等工序大大的缩短了纺纱工艺流程,像喷气纺、涡流纺及转杯纺都是集纺纱、络纱为一体的高科技的生产设备,直接生产出高质量的筒子纱。
预计美国将在2020年到2030年之间向世界推出一步纺纱,一步织布的新的纺纱系统从原料进入到成纱或织成布只需要一个工序,彻底改变纺纱工序多,流程长的局面。
3.2 高速度:20世纪80年代起,纺织的运转速度得到很大的提高,梳棉机锡林速度已提高到600转/分,最高达到740转/分,并条机的引速度已高达1000米/分,精梳机的速度已达到400钳次/分以上,环锭细纱机的锭速达到25000转/分,涡流纺纱机的引出速度已达到400米/分,喷气织机速度已高达2000转/分。生产速度的提高缩短了生产周期加快了资金周转速度。
3.3 智能化自动监控水平的提高使产品质量得到很大的提高,如电子计算机控制下的自条匀整技术,变频调速技术及传感技术得到很大的应用,使整个纺织生产处于智能化在线自动质量监控下,从而使纺织品的质量得到很好的保证。此外还有一些离线检测的高科技的检测仪,对原棉质量、半质品质量以及成品质量进行全方位的质量检测。如:HVI大容量棉花性能检测仪,AFIS棉花性能检测仪。乌斯特条干仪,大容量细纱强力检测仪,细纱毛羽检测仪以及乌斯特织物质量检测仪等都能快速准确的检测产品质量及半质品质量,指导生产工艺的改进及产品质量的提高。新型的第三代自动络纱机不仅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了精密卷绕,精密纺叠及精确定长功能外,还增加了在线纱疵分级及异纤清楚的功能,这些功能都是应用高科技技术结果。因此20世纪末,世界上新型的纺织设备都已经进入了高科技阶段。21世纪还会继续得到发展。
3.4 21世纪随着工业的高度发展及人口快速增长,能源问题日益显得紧张,因此,纺织工业的装备必须考虑节能问题,要缩短工艺流程和简化传动系统,取消一些传动带、齿轮等系统,取而带之以单电机传动,如新型粗纱机取消了变速装置及相关的轮系,由四个变频调速电动机,在电子计算的控制下,完成牵伸卷绕成型的任务。新型的浆纱机已出现七单元传动系统不仅简化了传动系统,降低了能耗而且使浆纱伸长降低到1%以内,进一步提高了产品质量。毕加诺新型喷气织机的传动已改为SUMO电机直接传动,取消了传动带、刹车装置也降低了能耗。新型纺纱机如喷气纺、涡流纺及转杯纺等都是单锭单电机传动,减少了额外的能耗。21世纪对纺纱的能耗问题还需要继续努力降低。
3.5 短流程高度自动化纺织生产线包括有:清梳联、梳并联、并粗联、粗细联及细络联等。新型纺纱的自动生产线几乎不需要工人操作,形成了无人工序,无人车间及无人工厂。美国环锭纺纱厂每4万锭仅需要100人,吨纱用人仅4人,中档一级的吨纱用工为16人。第三世界的普通纺纱厂吨纱用工为30人。因此加快纺织生产的短流程、自动化以及提高生产速度是21世纪纺织工业技术进步的重要任务。
3.6 环保问题也是纺织工业在21世纪要重视的问题,目前许多棉纺织已提高了自身的净化能力使生产环境的含尘量降低到1毫克/立方米的水平。除此外发达国家纺织生产车间温湿度都实现了自动控制,车间生产环境可做到恒温恒湿,即保证了产品质量的稳定提高,也使工人在车间里工作感到舒适,提高了车间工人的精神状态。
4、要加快数控网络技术的发展,美国目前已经在全国纺织工业范围内实现了电子计算机数控网络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对纺织原料,化工原辅料,纺织设备专变器材,纺织品的流通,信息传递及人才交流等方面实现了网络管理,数控网络技术在纺织工业领域的进步,对加快物流速度,资金周转,信息传递,人才交流,提高纺织产品质量及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等方面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我国电子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纺织工业里的应用刚刚起步,国内已经出现了许多信息网络中心。21世纪我国应当进一步的发展电子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纺织领域里的应用,做到系统化、规范化、形成即有地方性的、局部性的网络中心,也要形成全国性的电子计算机网络中心,分别对原棉化纤原料及纺织品的储存与流通进行系统性的管理加快物流速度。还要对技术信息,人才交流及技术进步等方面进行网络管理,推进我国纺织工业的发展。
5、人才技术力量的短缺问题:
5.1世界人口的快速增长,必然导致工业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纺织工业作为解决人类生活必须品,穿衣用布及其它纺织品更是十分重要,随着纺织工业的快速发展,技术人才问题是一项需要解决而又不好解决的矛盾,尤其在知识经济信息化时代高速发展的今天,使世界范围内的人才短缺状况不断加剧,据香港辛地研究公司报告,世界科技人才短缺的国家很多,2006年美国将缺各类专家67万,1995-2010年将缺少具有博士水平的科技人员10000名,日本到2005年将缺少各类研究开发人员50万人,法国在21世纪初将缺少工程师一级以上的技术人员40万,而像法国这样的国家,每年只能社会提供1.6万名新生力量,英国、德国也面临这种局面。
5.2 面对全球性人才的短缺局面,许多发达国家在向发展国家抢人,形成全球性人才争夺战。从而造成不发达国家深受其害,以哥伦比亚为例,1999年受过三年以上高等教育的人才外流,使哥伦比亚损失20亿美元。
目前发展中国家在发达国家工作的专业人才已达50万人,并以每年10万人的数字增加,其中亚太地区人才外流最严重,印度外流6万余名,土耳其平均每年外流370名专家,菲律宾培养的专业人才有13%移居国外,埃及目前有350万专业人才移居国外,主要流入美、英、法、德、加拿大及澳大利亚等。就连一些较发达国家的人才也向发达国家流入。
5.3 人才流动趋势是从发展中国家,不发达国家流向发达国家流动,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发达国家工资高、发展中国家每人年收入3000美元,而美国中等科技人才年收入达到1.5万美元;二是发达国家的科技条件优越,像美国很注意科研经费每年投入800亿美元左右,据说美国出资9万美元顾用独联体的116名核能专家为美国工作;此外美国国会基金设立的沃特曼奖以培养激励科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最高获奖者、在2-3年内可得到50万美元的奖金。其他还有“工程创造奖”等各种名目的奖金。
5.4 我国的科技人才也在外流,据抽样调查北大、清华等在校301位学生,其中有211名打算出国,超过70%,中国一些主要大学已向国外输出14万人,占当时出国留学生的50%,在全部去国外留学的学生中明确表示仅有44%的人愿意回国。自费出国留学的人回国者仅占3%。
5.5 国外在华的一些公司,公开到我国高等学府大学生中招人,以供给学习生活费用及提前发放工资的方式、吸引我国在校大学生外流。像美国微软公司在中国的分公司、研究院等,招用中国40多名博士,摩托罗拉在华投资,从1亿美元增加到15亿美元,大部分是在中国国内招用的中国科技人才。外资在华兴办的纺织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几乎全部都是在我国国内解决,我国花费了许多资金培养的人才却为外国所用,浪费是可想而知的。
5.6 人才流失现象归纳起来有以下原因:
5.6.1 中国用人机制值得研究:
如在我国广州,从美国归来的八位博士、回国不久大部分又离开了广州,其中四名又回到美国,主要是待遇过低,工作环境不如国外,国内对人才管理方式不能使回国人员施展能力,表明工资待遇是一方面的问题,但更主要的是工作环境及人事制度方面存在问题。
5.6.2 老龄人才问题:
我国各类科技人员,退休的已达到400多万,而其中高级职称的科技人才占50%,预计今后每年还会有6000多名专业人才退休,到2006年退休人员将再增加16万人,虽然有一部分人员继续发挥余热,但大部分人员离退休后只得休间在家,无疑是个大的损失。
5.6.3 实际上我国人才在总量上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并不大。我国共有高等学校1022所,在校大学生340万人,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占150万人,科技人员总量与美国、日本、俄罗斯、欧盟等国大体相当,只是我国目前的人事工资制度滞后于社会发展,用人机制远远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成为各级人才发挥力量的巨大障碍。
5.6.4我国纺织工业面临人才短缺问题:
由于国营纺织企业机制不合理,工资待遇偏低,使部分科技人员及技术工人流向三资企业,人才流失造成缺岗,工作质量下降,影响企业技术进步,(技改及新品种开发)及产品质量的提高。尤其设备维修工作造成的损失更为严重。
另外,新毕业的专业大学生、由于工资待遇问题不愿去国营企业工作。
目前国家出台了新的国有企业工资政策,允许经济效益好的国有企业工资可向三资企业靠齐。但仍然没有真正放开对国营企业的工资管理。
5.6.5 新兴的私营纺织企业,由于技术人才缺乏,在管理上缺少科学管理的人才及科学的管理模式、即便是新的高科技设备,生产效率却低下,某厂新引进的200多台喷气织机、生产效率只有80%,一人看2台喷气织机,主要是缺少技术人员及科学的管理。新兴的纺织企业严重缺少科技人才。
中国国情研究小组康晓光教授说:如果一个国家在人才竞争上落后一步,就可能在科技进步,社会发展等方面步步落后,我国搞建设最需要的是人才,最缺乏的也是人才。因此,人才问题应当引起我们纺织工业决策人的高度重视。
6、解决人才短缺问题的建议:
6.1 国家必须出台关于抑制人才不合理外流及国营企业人才向三资企业流动的政策,首先在纺织工业领域中要加快管理体制的改革,以公有股份制企业,私营企业及合资企业为主要模式,以充分发挥各个层次的科技人员(包括技术工人)的工作积极性。二是要彻底放开工资待遇的管理,使各种体制企业的科技人员工资基本上与三资企业拉平。要创造好良好的工作环境,生活环境及工资待遇,吸引大专院校毕业生走进工厂企业发挥作用。
6.2 巴西全国为了应对新的纺织设备的引进,进行更新换代技术升级。有计划的、常年的举办各类专业训练班,为企业培训各种专业技术骨干,他们和欧洲各大纺织公司联合举办各种专业的培训教育中心。以保证新技术、新设备能在巴西充分的发挥作用。面对我国纺织工业技术进步的加快的新局面。我国应当学习巴西的做法,注意举办各级专业教育,采取定向培训的办法,为企业培养技术人才。更要注意举办自动化、自动控制、电子计算机的纺织专业技术的培训班,为企业培养出一批一批自动化专业技术队伍,以应对我国纺织工业向高科技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6.3 我国应当学习美国的教育方法,重点办好中等专业的纺织技术学校,为企业输送高等级的技术工人及管理人才。
6.4 要注意加强纺织大专业院校及科研队伍的力量,采取有效措施吸引国内外高级专家在我国纺织工业技术进步的战略任务中,不断的发挥作用,在开发新产品、研究新原料改进纺织,采用高科技技术等方面做出贡献。为我国培养出更多的纺织科技人才。
6.5 要适当的延长科技人员的退休年龄,或者彻底放开对退休年龄的限制,根据科技人员的体能和企业的需要来确定科技人员的退休时间,以充分的发挥高级科技人员的作用。
结束语:面对21世纪人口快速增长的局面,我国纺织工业要加快纺织原料的开发,尤其在差别化化学纤维及新的纤维素纤维上更要加快开发速度,以满足人口增长对纺织工业的发展及纺织纤维原料的需求;在纺织工业进步上,要加快高科技纺织设备的发展尽快的实现纺织生产工艺短流程,在进一步实现自动化,智能化在线离线质量监控以及节能降耗,改善环境减少污染及降低用工水平等方面开创新的局面,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此外还要高度注意人才的合理利用及开发,以满足21世纪我国纺织工业发展新形式的要求,使我国由一个纺织大国变成纺织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