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公司二纺车间多为引进设备, 自从1995年正式投产以来,成熟产品一般为J7.3tex以上的品种。2002年公司接到CJ4.2tex纱的定单后,颇为重视,并立即组织相关技术人员进行攻关。因Q4.2tex纱属于特细纱,纺纱相对比较困难,故我们的总体思路是“轻定量、慢车速”,力求高的投入带来高的回报。从小样试纺到批量生产,经过半年多的生产实践,产品质量令客户非常满意。
1 原料选配
2 工艺流程
A10自动抓棉机一B1单锡林轴流清棉机→B7/3多仓混棉机→B50型清棉机→A7/U型喂棉箱→C10型梳棉机→SB2型预并条机→E5/3型条并卷联合机→E7/5型精梳机→RSBl并条机→FLl00粗纱机→FA506细纱机→Espero自动络筒机
3 主要工艺配置和技术措施
3.1 清梳联合机
(1)因所用原料为长绒棉,长度长、细度细,故开清棉各打手转速相应放慢,同时跳过一道B50清棉机,减少一个打击点,以防止纤维打击过甚而断裂,造成短绒增加或纤维相互缠绕形成棉结。
(2)在A7/U型喂棉箱中,适当收小给棉罗拉间隔距,使喂人棉层略微变薄,并相应提高开棉打手的转速,这样纤维易缠绕在开棉打手上的问题也迎刃而解。
(3)考虑到后道各设备的牵伸能力,我们采用生条定量16.5g?5m。适当增大刺辊与锡林的表面线速比,提高纤维转移率,从而减少纤维的损伤和刺辊的返花。通过多次试验,我们认为将速比控制在1:2.044较为理想,棉网清晰,结杂少,短绒增长率低。同时道夫速度由100m/min降为90m/rain,减轻锡林梳理负担。盖板线速度由150mm/rain改为200mm/rain,加强除杂。锡林与盖板隔距:0.175mm、0.15mm、0.125mm、0.125mm、0.15mm,锡林与刺辊隔距:0.20mm,道夫与锡
林隔距:0.125mm。生条手拣棉结控制在22粒/g以内,重不匀<2.0%。
3.2 精梳
(1)根据系统工程棉纺工艺学原理,预并采用5根并合,较小的总牵伸及较大的后区牵伸,以求纤维伸直。条并卷采用28(2X 14)根并合。
(2)在精梳机上若采用较大的牵伸倍数,则输出的棉条中纤维的排列效果不是很理想,故我们采用14.1倍的牵伸。车速放慢,由250钳次/min降为200钳次/min。采用后退小给棉,增加锡对棉丛的梳理次数,以利于排除结杂、短绒,进一步提高棉条质量。我们采用给棉长度4.7mm,落棉率16%。精梳条手拣棉结控制在25粒/g以
内,重不匀<1.5%。
3.3 并条
并条机采用慢车速250m/min,较小的后区牵伸1.16倍。由于该机型带有自调匀整装置,故我们只使用精后单并,以减少棉条过熟在粗纱机后产生意外伸长,对纤维伸直度及条干均匀度也有利。熟条重不匀仅0.35%,萨氏条干9.89%。
3,4 粗纱
为减轻细纱的牵伸负担,降低成纱条干不匀,我们在粗纱机上采用了较大的牵伸倍数12.12倍。在细纱工序不出“硬头”的前提下,粗纱捻度偏大掌握,捻系数116。并适当控制粗纱张力,可防止粗纱退绕时产生意外牵伸对成纱条干不利。粗纱卷绕密度亦偏大掌握,有利于提高粗纱光洁度,减少细纱毛羽。粗纱重不匀为0.62%·,萨氏条干为 11.81%.
3.5 细纱
细纱机选用立达P3—1摇架(气动加压),罗拉直径均为27mm。采用重加压、慢车速、小成形,
同时采用PGl/23551型光面钢领,OSS22/0钢丝圈,并缩短钢丝圈使用周期,一般为7天。前胶辊硬度邵尔65度,前冲6.5mm。
成纱质量如下(2002年6~12月份平均数据)
乌斯特条干CV%: 18.42
细节(个/km): 304
粗节(个/km): 293
棉结(个/km): 347
百米重量变异系数CV%: 2.0
百米重量偏差(%): -3.0
单纱强力变异系数CV%: 15.7
单纱断裂强度(cN/rex): 16.9
3.6 络筒
络筒工序采用较小的络纱张力,车速450m/min,并保持通道畅通光洁,状态良好,防止刮伤纱线,增加毛羽。
4 体会
特细纱成纱横截面内纤维根数少,质量要求高,纺纱困难,故必须从源头抓起,根据所纺品种的要求进行合理配棉。并根据各机型的特点,合理掌握前后道各工序的牵伸分配,其中确定生条重量很关键。由于长绒棉长度长、细而柔软,必须更加严格控制好各工序的温湿度,定期做好各通道的清洁工作,防止绕花而影响正常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