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纺织工业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及国产化工作起步于上世纪的80年代。经过多年的努力,现在已经批量生产的产品有:条千均匀度仪,数控式电子清纱器,转杯纺纱机喷气织机,剑杆织机,高速并条机,高产梳棉机,精密络筒机,光电整纬机,平幅煮练联合机,绳状低张力煮练联合机等纺织、印染装备30多种。
陕西省纺织行业无论从拥有的企业数,还是从企业规模、生产能力、产值等指标,与沿海的上海、江苏、山东等省市相比差距都较大,无明显竞争优势。影响该省纺织行业竞争力的因素既有外部环境因素,又有行业自身的因素,还有纺机企业本身的因素。从不足看:
(1)陕西省纺机生产门类虽比较全,但绝大部分机型是在测绘、仿制和引进技术的基础上加以消化吸收的,经过30多年的改造,技术得到相当的改进,但仍存在单机容量小、能耗高、劳动生产率低和自动化程度差的缺陷,与国外、国内同:类水平相比尚有相当差距。企业数、生产能力、产值等都低于东部省市,没有规模效益。
(2)从外部环境看,地方政府财政投入不足,没有相应的扶持政策。此外,宏观调控不力,无序竞争。前些年,国内纺机业的“趋同化”现象严重,造成了低水平产品一哄而上,竞相压价,使一些基础较好,但包袱较重的国有企业在价格上失去竞争力。
(3)从行业看,陕西省纺机企业模式单一,创新意识淡薄,对产品研究和开发的投入及措施不力。产业缺少整体共识,以致造成了行业内无序竞争,影响到产业整体的竞争力。此外,由于近年来纺织行业总体滑坡,影响到纺织和器材,造成人才流失严重,也影响到行业竞争力。
(4)从企业内部环境看,企业机制不灵活,市场意识不强,技术改造投入不足,技术装备水平落后,产品品种单一,产品结构不合理,没有自己的名牌产品。设备利用率低,产品开发能力弱,管理水平较低,从而导致质量差,出现了制造工艺与纺织工艺脱节,研究与生产脱节,造成生产出来的设备性能不能适应纺织企业的需要等。
加入WTO后,陕西省纺织行业直接面临来自国际市场的竞争,迫使其必须加快企业体制改革和经营机制转换,按照国内外市场需求和国际惯例进行生产和营销,建立有利于提高行业市场竞争能力的新的经营模式,以便适应今后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只有这样才能带动陕西省纺织行业的产品向深层次发展,提高附加值,并且带动地区纺织工业的产业升级。故提出强化陕西省纺织行业竞争力的对策:
第一,再造纺织行业的产品结构,要同时对该行业企业的组织、财务、制度等方面进行调整、改造,全面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第二,在西部大开发和提升西部行业竞争力的过程中,政府的积极参与和合理的角色与职能定位有利于行业中各企业良好的运行环境和发展空间。政府的参与主要表现在、政府为西部传统优势行业提供较好的法律、政策环境和必要的优惠政策和服务。要不失时机地利用和吸引外部资源和外部投资者。
第三,要使陕西省纺织器材行业获得再生和新的生命周期就必须改变设备老化、技术落后的现状,也就是必须加大陕西省纺机器材行业的投资力度,充分利用棉纺织生产能力、印染坯布供应充足的资源优势和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多人才济济的人力资源优势,加强产学研联合。目前陕西省纺织行业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处于国内落后地位,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差距更大,还有很大的技术改造创新发展的空间,应该引进先进的印染设备,改造老设备,吸引专业技术人才,提高陕西省纺机器材行业的技术经济指标,赶上并超过东部省份。并应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现产业升级的要求。
第四,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更多的运用市场手段,调整产品结构与技术结构,生产更适销对路的高技术含量、高增加值的产品,提高产品质量。因为传统产业的纺织器材行业既是市场依存度也是信息依存度很高的行业,面对未来,陕西省的纺织行业光靠增加设备投资已远远不够,必须用最先进的信息技术来带动其产业升级,把陕西省信息技术的优势与市场优势、资源优势结合起来,才能拥有行业发展机遇。
第四,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更多的运用市场手段,调整产品结构与技术结构,生产更适销对路的高技术含量、高增加值的产品,提高产品质量。因为传统产业的纺织器材行业既是市场依存度也是信息依存度很高的行业,面对未来,陕西省的纺织行业光靠增加设备投资已远远不够,必须用最先进的信息技术来带动其产业升级,把陕西省信息技术的优势与市场优势、资源优势结合起来,才能拥有行业发展机遇。
第五,本地区纺织工业价值链各环节合作,争取共赢。加强合作,打破以往单打独斗的经营方式,在整个上、中、下游产业成立策略联盟,形成产业生命共同体,以提升产业竞争力,同时取得上、中、下游三赢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