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是我国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民族,他们所处地域较广,大多都在积雪终年不融的雪山脚下,居住地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这个民族拥有同一文字同一信仰,但有不同的方言、不同的生存方式和不同的装束。俗言道“佛需金鎏,人需饰修”,大凡有生命的动物,都无不有爱美和展美之心。藏族地区的服饰是颇具独特民族色彩的,而就康巴服饰言,更是以其自然环境条件和人对美的追求而衍变发展成的、具有独特风格的服饰。
  寒暑不易的袍
  康巴传统藏族服装予人以雍容华贵之美,各种装饰品绚丽昂贵——由金、银、铜、珊瑚、玛瑙、翡翠、松耳石、珍珠、宝石、弥腊、骨等精工细制而成,故一套衣装饰品价值可高达10万元。
  藏族的长袖袍款式大方,实用,日遮体夜御寒,有男女之分,也有冬夏之别,还有农区牧区之差。袍,康巴语称为“葛热”,均以三幅两襟开摆式,平肩宽袖大衣襟,右襟窄,宽大的左襟盖右襟,右腋下有扣,多以银、珠、铜为扣,有的男装以彩带扎结系住。袖长超手尖约5寸。春夏装袍料是以细呢、灯心绒、毛料、贡缎、氆氇(藏区自纺的羊毛织品)为主,冬装多是羊羔皮做里、复衣料为面的皮袍,康语称“察日扎巴”、“谷巾扎巴”。皮袍以约5寸到一尺左右宽的豹皮、獭皮镶领襟、袖口、下摆,一则增加厚度保暖,二则显豪华,示人以该袍的价值。
  女式长袍分长袖和短袖两种。上层贵族或城市妇女的袍长度以盖至足背为限,农区、劳动妇女其袍长则到踝关节以上,以便于行走、劳动。男式袍与女式袍式样大同小异。男士穿袍是将袍下缘提到膝盖部位,大襟盖小襟,扎带束腰,前平后打褶。贵族、绅士、博学者袍长以膝下2-3寸为宜;普通人、年轻人则最长以膝为准。上身可穿两袖,但一般露右臂将袖垂于背后;也可不穿袖,将两袖系在腰上,显得精神,潇洒自如。如何穿,可根据气候温差以及行动方便与否而定,没有严格的规定。
  牧区的袍称为“扎巴”,夏袍为羔羊皮做的,冬袍为较厚的老羊皮,为适应牧区高寒气候,此袍一般不挂面子。着衣为冬长夏短,不易换洗,故人曰:“一朝着身,寒暑不移”。男式袍以豹皮、虎皮镶边,加墨色襟边为饰;女式袍以红、蓝、黑三色布镶边。这种以皮或布镶边的习俗历史悠久。传说公元7世纪中叶,吐蕃军队四处征战,军队规定对有功英雄记功,奖赏是将名贵的水獭皮、虎皮、豹皮割为条状带,授时将皮条像哈达一样挂在脖子上,三种不同的兽皮表示三种不同等级的功勋,随后为表其立过功而将此皮缝合在衣领上作为标志。随着时代的变迁,以这三种兽皮镶边已不再是功绩的等级区别,而成为习俗,是财富多少的标志了。它既美化了单调的皮袍,又显示了各自的经济实力。
  康衣别致
  康巴妇女的衣有衬衣、短袖外褂两种。衬衣以各种颜色的绸、丝、绉、印度棉绸为料,但不包括桔黄、浅黄两色,因此二色只有僧人、贵族男性、头人才能用。款式有两种:一种领柱为单扣、双扣和三排扣,嵌黑色压条为饰,主要流行于康定、乾宁、道孚一带;而巴塘、甘孜、昌都一带是宽边圆形翻领(现代称青果领)。男衣则有衬衣和短褂两种。坎肩多以羊皮、狐皮、狗皮制成,左襟盖右襟,长度齐腰臀间不一。短褂用金丝缎镶边,一般用毛料、呢子、灯心绒等为面料,有单夹棉皮之分。古有文字记载:“康人衣别致,缀罗之珍,绸缎之美,库金为缘,紫铜着扣,袭多用绢、绉……”可见康区服饰早已被先人所评述。
  繁多的帽帕
  康区藏族讲究戴帽子、包头帕。用时区别于地区、气候,人的身份、地位等。如僧人与俗人,过去贵族与平民……都有差异。早在敦煌出土的《吐蕃赞普传》中及明代的戏剧家汤显祖的剧作里都有生动形象的描绘,可见藏族此习俗历史悠久。
| 价格行情 | 价情总览 | 纱线行情 | 棉花行情 | 化纤行情 | 面料行情 | 茧丝行情 | 化纤原料 | 其它市场行情 | 企业报价 | 
| 纺织黄页 | 印染黄页 | 纺机黄页 | 针织黄页 | 丝绸黄页 | 化纤黄页 | 面料黄页 | 服装黄页 | 家纺黄页 | 棉纱黄页 | 
| 知识技术 | 纺织基础 | 丝绸知识 | 印染技术 | 纺织标准 | 纺织技术 | 服装设计 | 化纤技术 | 纱线工艺 | |
| 纺织资讯 | 服装服饰 | 综合资讯 | 海外资讯 | 科技信息 | 纺织证券 | 纺企动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