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前言
我国棉纺织行业面对的是一个具有多层次消费水平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随着客户对产品质量要求愈来愈高,也需要一个多层次的纺纱条件。但是,我厂过去精梳纯棉纱无论是内在质量和外观质量都不理想,提高JC14.6纯棉纱成纱质量是工作的重点;所以,根据我厂具体纺纱条件与经济条件,请教胶辊、胶圈生产厂的有关技术人员,怎样用好普通胶辊、胶圈,利用行之有效的技术手段,发挥其最大的技术潜能。同时,对普通低硬度、高弹性胶辊与纯棉专纺胶圈进行系统地分析研究与实践,从而取得了较理想的结果。
1 胶辊、胶圈应用分析
1.1 胶辊
1.1.1 弹性
弹性是调节与保持钳口距离所需的关键技术性能,是克服径向跳动或振动行之有效的工艺手段。在纤维束由粗变细被牵伸的同时,钳口距离的控制与胶辊自身的弹性关系密切。这种弹性作用,在牵伸前区和后区都必须加强。所以,前后牵伸区都必须选用高弹性的普通胶辊。
1.1.2 包围弧的作用
缩小浮游区,增大握持面,提高控制力是取得良好牵伸的主要方法;但握持作用不应该只限于前牵伸胶辊,后牵伸胶辊适宜的包围弧或握持面同样是支撑纤维束平衡牵伸的关键;所以,前、后牵伸胶辊的硬度及直径的分配,粗纱定量、捻度,细纱牵伸倍数、前后压力分配等工艺技术参数,都是必须注重的关键技术因素。
1.1.3 摩擦因素的作用
牵伸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摩擦作用。不处理胶辊之所以能纺好纱,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表面不处理,从而保持了橡胶表面特有的弹性摩擦状态。在胶辊加压运转的同时,其表面充分显现了最大的握持能力。但普通胶辊表面必须进行处理,处理之后怎样既能保持良好的握持状态并保持正常的回磨周期,又能充分地利用其表面有摩擦特性而纺好纱。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又一技术关键。
1.2 胶圈
1.2.1 胶圈的主要作用
在纺纱牵伸的过程中,胶圈可以有效减少纱疵,提高成纱质量。胶圈在准确地完成后区微牵伸的同时,应稳定、均衡地将纤维束按规定的工艺技术参数输送或过渡到前牵伸区,握持纤维束的表面必须光滑平整,并具有一定的握持力。在加压运转的同时,有效稳定地控制纤维运动。
1.2.2 弹性钳口的作用
纤维在牵伸运动的过程中,几乎所有的钳口作用都是在弹性状态下实现的。胶圈在握持纤维的同时,同样要求具有一定的弹性来调节钳口的距离,以保证纤维运动的匀速性与方向性。
1.2.3 同步性的作用
胶圈的同步性直接关系着成纱质量的好坏。如出现打顿、上胶圈线速度低于下胶圈、下胶圈线速度低于中罗拉等不良现象,都直接影响条干的均匀程度,导致条干和强力不匀等质量问题。所以,上下胶圈与其内外表面摩擦因素的合理分配,性能结构的特点与几何尺寸的确定,都必须适应纺纱牵伸的需要,以保持上下胶圈与中罗拉的同步性。
2 技术改进措施
2.1 胶管、胶圈的选择
2.1.1 胶管
我们对胶管选择的标准比较严格,弹性应不低于55%;批量硬度为邵尔A65度±1度范围内。单只胶管圆周上的硬度值差异不应大于1度,同时必须是正规厂生产的。
2.1.2 胶圈
胶圈的规格上圈厚度为0.9 mm,下圈厚度为1.0 mm,但必须是专纺纯棉而弹性好的品种。上胶圈内外表面结构均为平面型,下胶圈外表面为平面型内表面为花纹型。其他主要的技术参数,是根据我们的设备状态与纺纱工艺环境而定。
2.2 胶辊的磨砺与表面处理
2.2.1 胶辊的磨砺
在磨砺胶辊的过程中,我们主要做法是保证6个往复精磨,尽量降低表面粗糙度Ra值,以克服普通胶辊抗静电性能的不足和表面微粒对纤维挂带所引起的缠绕,同时为表面处理打好基础。
2.2.2 胶辊的表面处理
我们选择与推荐化学涂料处理,因为紫外线光照处理实质上使胶辊的表面形成了一层硬皮。而化学涂料处理为大分子结构的空间排列状态,部分保持了橡胶的摩擦特性。在表面处理工艺过程中主要采用两遍笔涂,比例一般为1:8~1:12或者B组份单独处理,主要根据纺纱工艺与纺纱环境的技术要求而定。
2.3 周期管理与相关技术要点
2.3.1 周期管理
周期管理核心内容是胶辊的第一个回磨周期必须在1个月以内进行,其目的是基本上或完全消除圆周上因套制所产生的应力;其后3个月为一个回磨周期;胶圈适量地储备,新旧搭配使用。
2.3.2 相关技术要点
前后胶辊的直径差异严格控制在1.5 mm左右;前后胶辊的硬度差异控制在邵尔A硬度10度以内;前档胶辊报废直径不小于29 mm。
3 结束语
通过近两年的生产实践,证明用好普通胶辊、胶圈,同样能纺好纱。在胶辊选型为BYC991、胶圈为BYC791的基础上,由于制造技术水平与应用技术水平同时提高,我厂纯棉JC 14.6 tex纱的乌斯特cv值,由原来的15.66%降低并保持在13.50%以内,cyb值保持在(2±0.3)%左右的水平。同时,粗节、细节均有明显地改善。
参考文献:
[1]文皖.表面不处理胶辊抗绕性能探讨[J].纺织器材,2001,28(3):30-34.
[2]朱明达,文皖.表面不处理胶辊的应用及性能分析[J].纺织器材,2000,27(4):3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