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行情 价情总览 纱线行情 棉花行情 化纤行情 面料行情 茧丝行情 化纤原料 其它市场行情 企业报价
纺织黄页 印染黄页 纺机黄页 针织黄页 丝绸黄页 化纤黄页 面料黄页 服装黄页 家纺黄页 棉纱黄页
知识技术 纺织基础 丝绸知识 印染技术 纺织标准 纺织技术 服装设计 化纤技术 纱线工艺
纺织资讯 服装服饰 综合资讯 海外资讯 科技信息 纺织证券 纺企动态

推荐给好友 上一篇 | 下一篇

服装史学:赵武灵王的服装革命

  在其理想范围内,凡革命无不自身边事物始,凡衣服穿到舒服为止,他决意进行一场前所未有的服装革命。

  《一》

  赵雍记得父亲赵肃侯在位24年最轰轰烈烈的一件事情是其死后的风光,秦楚燕齐魏5个诸侯国均各出锐师万人来会葬,史无前例。

  然而也正是从这件事情上,赵雍嗅到了来自四周的虎狼之气与对手的强大。他从父亲手上接过赵国,也意味着接过满把的压力和重力。

  可这又算得了什么?从赵衰、赵盾、赵朔,到赵氏孤儿赵武,赵家几近灭门,所历险滩恶浪不可谓不大,不也都闯过来了吗?到赵简子、赵襄子时代,“赵名晋卿,实专晋权”,已成豪门,虽未称国,却能抵国。

  赵国的开国君主是烈侯赵籍,随后到敬侯赵章当政,才迁都邯郸。再下来当政者就是赵雍的祖父成侯赵种了。此时的赵国虽然站住了脚跟,却并不能放心放胆彻底享受太平,被颠覆的威胁无处不在。

  祖父和父亲风风雨雨陪伴赵国总共走过了49年,公元前325年,接下这副担子的一个叫赵雍的少年不能不瞻前顾后。这个少年年龄有多大呢?想必不大吧,文献上只说他“少,未能听政,博闻师三人,左右司过三人”,可见刚刚继位之时,朝中事务他尚不能自决。

  但很快,通过勤学赵雍适应了自己的角色,且表现出非凡的适应力,“及听政,先问先王贵臣肥义,加其秩;国三老年八十,月致其礼”。赵雍的与众不同之处及雄才大略也自此时开始有条不紊逐一展现。一国之主做到第五个年头,他娶了女人;做到第八个年头,五国都相继称王,他偏独自投了否决票,他的理由是“无其实,敢处其名乎”?令国人称呼自己“君”。他清楚面对的是一个纷争不断的战国时代,战争不断,欲得一番作为,必得隐忍待发,否则无以立身立国。

  所有这一切最终都成了他事业的铺垫。在一步一个脚印的务实工作基础之上,赵雍逐渐站稳了脚跟,赵国也逐渐站稳了脚跟。但并不十分强大的赵国谋求的不应该仅仅是站稳脚跟,如何保全,仍然受制于人的赵国必得有切实可行的强国政策出台。到了当政的第19个年头,已完全可以独立把握自己把握赵国的赵雍有了更深远的考虑,并打算把这考虑付诸行动。这年正月,与最信任倚重的大臣肥义讨论了5天后,他认定“夫有高世之名,必有遗俗之累”,下定决心“吾欲胡服”。

  《二》

  事有所为有所不为,赵雍将有所为的突破口选择在所穿的衣服;在其理想范围内,凡破旧布新无不自身边事物始,凡衣服穿到舒服为止,他决意进行一场前所未有的服装革命。

  一国之盛决于军事,军事之盛决于胡服骑射。

  历史行进到赵雍所处的时代,经过孔子等人的鼓吹宣传,大礼制抬头,宽衣博带已成为统治阶层可不劳而获得到寄食生活的尊贵象征,小袖短衣短靴带钩被认为是游牧族特有式样了,“事实上所谓胡服,有可能还是商周劳动人民及战士一般衣着。”1949年之后由小说转向服饰专门研究的沈从文认为,“由于出土材料日益增多,胡服骑射一语,或许重点应在比较大规模的骑兵应用,影响大而具体”。

  这样的推断很有道理,因为不难想见,两千多年前甚至更久远的先人,他们的生产条件相对而言要更加恶劣,我无论如何不能将那时土地上的劳作与宽博服装联系到一起。即便在我的记忆当中,土地上的劳作也是与小衣衫短打扮相互成就的,这也是我在农村劳动时收获的经验。

  问题在于,对赵雍和他领导的赵国而言,此前已有成套礼仪制度形成,比如著名的周礼,而服装毫无例外地成为表现这套礼仪制度的重要形式,包括士兵、官员、百姓等等各个阶层,服装虽有差异,大体却不偏离同一个方向,其主要特征概括起来就是“宽博”。

  宽博的衣服穿起来,闲适无比,却限制了骑马射箭的兵将,发现此点之同时,赵雍也发现胡人服装的便捷可取之处;胡是对北方和西方各族的泛称,也称匈奴为胡,其东之乌桓、鲜卑先世为东胡,西域各族为西胡。

  关于胡人的穿戴服装,我没有找到单独的证明,却可以从侧面得到了解,“儿能骑羊,引弓射鸟鼠;少长则射狐兔,用为食”,“士力能弯弓,尽为甲骑。其俗,宽则随畜,因射猎禽兽为生业,急则人习战攻以侵伐,其天性也”,此即文献记述的胡人生活,“利则进,不利则退,不羞遁走。苟利所在,不知礼义”。

  胡人所穿衣服,即我们所谓的胡服,其特征后人总结为“窄袖,长靿靴,衣束腰带”,多为苎麻或皮革制作。很大程度上,胡人上马射箭灵活自如的日常作风受益于其服装。

  但赵雍把胡服骑射的想法和王公大臣们一说,却只有楼缓一人认为可为,一种巨大的一时难为俗众理解的孤独感袭击了他。于是他又把肥义叫到跟前问策,“今吾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而世必议寡人,奈何?”“臣闻疑事无功,疑行无名。王既定负遗俗之虑,殆无顾天下之议矣。夫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肥义言简意赅,却直取要害,他说,“愚者暗成事,智者睹未形,则王何疑焉”?

  《三》

  赵雍历史上有一个更为响亮的名字,即赵武灵王。每到邯郸,有机会我总要流连于与赵武灵王相关之地。邯郸市中心的武灵丛台最著名,据说由赵武灵王始建,最初的功能是供其操练兵马和休息娱乐。此地最初是否叫这个名字已无法考证,我只知丛台的名字始见于汉书,颜师古注释说“连聚非一,故名丛台”,由此不难推断其当初的气象,绝非单体建筑所喻。

  现在的丛台为清同治年间重建,高26米,中间夯筑,外砌青砖。这形制绝非初建时的模样,已经后来者点睛变化;即便如此,我仍愿于其上放纵怀古之幽情。

  除丛台外,邯郸城中与赵武灵王相关之所尚有插箭岭和附近的铸箭炉。我知道其中有多少物是人非,有多少星移斗转后的强说成分,可又有什么关系?我已把赵武灵王认作一个时代的改革者,一个以服装设计标新创造成就事业的改革者。这样的成就在后来的岁月中,惟有设计出中山装的孙中山可相媲美。

  “吾不疑胡服也,吾恐天下笑我也。”但开始除旧立新的赵武灵王还不免担心,他领导的这场服装革命才刚刚拉开序幕;改革必须打破常规,尤其是要对已形成的风俗习惯进行重塑重造,不会一帆风顺。

  吹向改革事业的最顽固的反对声音来自王室成员,赵武灵王面对的保守派代表是他叫叔父的公子成,“闻中国者,盖聪明徇智之所居也,万物财用之所聚也,贤圣之所教也,仁义之所施也,诗书礼乐之所用也,异敏技能之所试也,远方之所观赴也,蛮夷之所义行也。”成言之凿凿,“今王舍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教,易古之道,逆人之心,而怫学者,离中国,故臣愿王图之也”。

  失眠症患者赵成这番理论绝非他一人所想,实际代表了一种强大的守旧势力。赵武灵王决心亲自到他处做说服工作,详细阐述这场服装革命的重要性,“夫服者,所以便用也,礼者,所以便事也。”他开门见山,切中命门,既定的改革之路必须实事求是,有的放矢。“圣人观乡而顺宜,因事而制礼,所以利其民而厚其国也。”他说,“圣人果可以利其国,不一其用;果可以便其事,不同其礼。儒者一师而俗异,中国同礼而教离,况于山谷之变乎?故去就之变,智者不能一;远近之服,贤圣不能同。穷乡多异,曲学多辩”,“今叔之所言者俗也,吾所言者所以制俗也”。

  公子成终于认识到“愚不达于王之义”的错误。赵雍赐给他胡服,第二天他就穿上朝了。胡服令颁布了,尽管仍有反对者,像有血缘关系的赵文、赵造等人也跳了出来,但他们已都不能翻起大波浪,“圣人利身谓之服,便事谓之礼。夫进退之节,衣服之制者,所以齐常民也,非所以论贤者也。故齐民与俗流,贤者与变俱。故谚曰以书御者不尽马之情,以古制今者不达事之变。循法之功,不足以高世;法古之学,不足以制今。子不及也”。

  此时赵武灵王的服装革命胜利在望,推行胡服新政,已势如破竹,无可阻挡;此后5年,命将军、大夫、嫡子均胡服,赵终成战国七雄之一。


评分: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