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文化厅文物处处长王大方研究「草原丝绸之路」已20余年。他介绍说,一般认为,「丝绸之路」大致可以分为4条,即:草原丝绸之路、绿洲丝绸之路(也有人称为沙漠之路)、西南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其中,「草原丝绸之路」开辟得最早。这条古路为草原游牧民族所开辟,在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开通「绿洲丝绸之路」之前就已存在。
「草原丝绸之路」分为南北两线,其北道的开拓,肇始于北匈奴西迁之时,东起西伯利亚高原,经蒙古高原向西,再经咸海、里海、黑海,直达欧洲。其南道,东起辽海,沿燕山北麓、阴山北麓、天山北麓,西去中亚、西亚和东欧。更广泛地说,「草原丝绸之路」是东起大海,横跨欧亚草原的信道,其纵横交错的支路,又可南达中原地区,北与蒙古和西伯利亚连接。
除丝绸外,皮毛、珠宝、金银等亦是「草原丝绸之路」的主要贸易物,因此,这条路又被称为「皮货之路」和「珠宝之路」。
王大方介绍,从考古学角度去探究,早在距今8,000年以前,内蒙古东部地区的兴隆洼文化时代,草原先民就已同西方交往。例如,内蒙古林西县白音厂汗兴隆洼文化遗址出土的石雕女神像,与欧亚大陆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女神雕像有相通之处,是原始先民们生殖崇拜的反映。
蒙元时期 空前繁荣
蒙元时期,中西文化交流空前活跃,成吉思汗及其子孙的骑兵,沿着草原丝路横扫欧亚大陆,建起窝阔台、察合台、钦察、伊儿四大汗国和元朝,把欧亚大陆连成一片,蒙元时期草原丝绸之路繁荣空前。
明清时期 辉煌不再
历史进入14世纪下半期,明朝代元而立,与北方草原的战争不断,明朝修筑万里长城,一时隔断了草原与中原的联系。清朝时期,草原丝路也没有恢复到昔日的规模。但是,明清两朝的中西交流以及草原与内地的交往一直没有中断,明朝时,蒙古草原诸部与明朝由战转和,互通关市,内地汉族人民帮助蒙古人筑城建房,草原上出现了青色的城(今呼和浩特)。
清朝时期,对西方的丝茶贸易较为繁荣;内地边民「闯关东」、「走西口」,来到草原地区垦殖谋生;从草原丝路北行再西去的山西籍旅蒙商队,往返于乌兰巴托、科布多和莫斯科之间,那一串串艰难进行的驼队和驼铃,唱出了草原丝路古老乐章的尾声和余音。
来源:香港文汇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