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精梳毛纺、毛粒、纤维细度、回潮率、梳理性能、复精梳技术、针梳机、粗纱机、细纱机。
毛粒是在毛网和毛条中形成的毛结或小球状,一般在普通精梳毛纺生产工艺中无法去除,但合理优化精梳工艺技术,充分发挥梳理部件的功能,充分做好梳毛前的准备工作并增加精梳作用,可以将毛粒控制在较少范围内,以保证纱线与织物外观质量的提高。
1、合理优选梳毛机工艺及提高梳毛机运转质量是减少毛粒的方法之一。
1.1羊毛在开洗烘工艺过程中没有充分洗净羊毛含杂及残脂率高,纤维开松不够,给纺纱造成一定的困难。毛粒又称毛结是羊毛纤维在精梳系统的梳毛机上产生的疵点,在梳理过程中产生的小的纤维纽结在一起的毛结,它即影响纱线外观,又会严重影响精梳毛织物的外观和染整织物的外观质量,在精梳针织及机织布上会形成染疵—白点,另外,毛粒的存在会使纱线条干恶梳毛带来困难,尤其一些杂质会充塞针布,降低了梳毛机的梳理能力,毛纤维与杂质,草屑、短毛粘合等均会在梳毛机上产生毛粒。因此加强开洗烘工艺,努力提高洗净毛质量及开松度是减少毛粒的重要方面之一。
1.2过多的增加和毛油会使羊毛纤维之间相互粘结,因此,加和毛油的比例应严格控制,应采用高压喷雾技术,细化加油的雾状,使加油细微而均匀,一般和毛油少产生毛粒的机会也少。此外要严格控制羊毛纤维的回潮率大,毛粒相应增加。
1.3羊毛纤维细度等性质与毛粒多少亦相关,纤维越细,卷曲度大,在梳理过程中如果不相应调整金属针布号数,亦容易产生毛粒,在精梳毛纺生产工艺中,目前国内外已有各种规格的新型针布供选用,正确选配针布密度及号数,是提高梳理功能,减少毛粒的重要措施之一。
1.4梳毛机各部隔距对产生毛粒的影响很大,如道夫与工作罗拉,道夫与夕林之间要保持紧隔距,加大梳理及转移,对降低毛粒有显著作用,紧隔距提高了梳毛机梳理能力,减少纤维缠结,使纤维分梳成单纤状。
1.5合理选择夕林与工作罗拉及道夫与夕林之间的线速比,也对减少毛粒起积极作用,夕林线速度加快,可在同等产量条件下,减少夕林梳理负荷,可减少毛粒,道夫与工作罗拉采用较高速度,会提高分梳质量及道夫转移凝聚作用,也对减少毛粒有利。
1.6在一定质量范围内工艺设计时应尽力减轻毛条重量,也可减轻夕林与工作罗拉之间的梳理负荷,对减少毛粒有明显效果。
1.7提高清洁罗拉转移功能,对改善工作罗拉的梳理功能有显著作用,对减少毛粒也有利。
1.8要经常保持夕林,工作罗拉,道天等梳理部件上金属针布的锋锐度,周期性的进行磨历与保养是保障毛条质量稳定,减少毛粒的重要途径。
1.9梳毛机性能的好坏也影响向毛粒的多少,好的梳毛机工艺上车好,可使梳理质量提高,减少毛粒的产生,因此,生产高档次的精梳羊毛纱线的设备要求要高,国外像意大利生产的精梳梳毛机性能比国产同类机器好的多。意大利NCS公司在2001年10月新加坡举办的国际纺织展览会上展出了CAT型双夕林精梳毛纺梳毛机,机幅2.5米,为双道夫输出。具有比传统梳毛机产量高二倍,清除结杂效率高,梳理性能好的特点。
总之精梳梳毛机采取轻定量,紧隔距,强分梳的工艺,选用配套的新型针布对减少毛粒的十分有效。
2、复精梳技术对减少毛粒的作用
1998年在中国举办的第二届中国国际毛纺织会议上制订了加工羊毛纺的精梳工艺流程中毛粒含量的标准。(从洗净毛开始到最终织物全过程毛粒含量的标准)。应用CSIRD毛粒检测仪,检测生产中各工序半制品及纱线织物毛粒含量,列表1中:
从表1中可看出:
2.1精梳毛纺生产中毛粒数几乎是逐道二序增加的,以细度为23.8um羊毛为例,头道针梳机的毛条中毛粒为68,比喂入毛条减少,但以后各道针梳机产出的毛条中毛粒含量逐步增加,末道针梳机毛粒含量为170。
2.2羊毛细度对毛粒的影响很明显,细度为23.8um的羊毛比细度为21.1um羊毛的末道针梳机少的多,细度23.8um的末道针梳条中毛粒含量170粒,而细度21.1um的末道针梳条中毛粒含量352粒。
2.3经过复精梳比不经过复精梳的毛条中毛粒含量显著减少,以23.8um羊毛为例,细纱毛粒乌期特毛粒含量不经过精梳为212粒,经过复精梳加工后的细纱,毛粒含量为80粒,减少62%;21.1um羊毛细纱不经过复精梳的毛粒含量为452粒,经过复精梳机的细纱毛粒含量为124粒,减少73%。
2.4经过复精梳工艺的织物含量为2.1不经过复精梳工艺的织物中毛粒含量为37,复精梳工艺比一般工艺减少9.4%。
2.5细纱断头也显著因采用复精梳工艺而降低,以23.8um羊毛纺40公支纱为例可减少断头35%,而21.1羊毛纺52公支时,可减少断头75%,表明细纱效率提高,也节约了原料的消耗。
表1精梳各工序毛粒分布情况(经过复精梳与不经过复精梳工艺比较):
羊毛细度及纺纱支数 | 23.8um(40公支) | 21.1um(52公支) | ||||
工 序 | 精梳 | 复精梳 | 毛粒减少比率% | 精梳 | 复精梳 | 毛粒减少比率% |
毛 条 | 107 | 20 | -81 | 201.5 | 27 | -87 |
一道针梳 | 68 | 26 | -62 | 220 | 44 | -80 |
二道针梳 | 97 | 24 | -75 | 170 | 34 | -80 |
三道针梳 | 120 | 44 | -63 | 181 | 69 | -62 |
末道针梳 | 170 | 46 | -73 | 352 | 88 | -75 |
粗 纱 | 86 | 27 | -61 | 153 | 42 | -73 |
细 纱 | ||||||
细纱乌斯特 | 212 | 80 | -62 | 452 | 124 | -73 |
筒子纱Loepfe | 46 | 36 | -22 | 69 | 46 | -33 |
双股线乌斯特 | 23 | 4 | -83 | 57 | 3 | -95 |
织物修理前毛粒 | 37 | 2.1 | -94 | 51.2 | 8.9 | -83 |
织物修理后毛粒 | 24.7 | 1.8 | -93 | 23.9 | 6 | -75 |
织物粗节 | 2.8 | 0.7 | -75 | 2.8 | 0.8 | -71 |
纺纱特性 | ||||||
纺纱时间(小时) | 468 | 394 | 676 | 671 | ||
断头数 | 13 | 7 | 28 | 7 | ||
BYTSH | 28 | 18 | -36 | 41 | 10 | -76 |
2.5细纱断头也显著因采用复精梳工艺而降低,以23.8um羊毛纺40公支纱为例可减少断头35%,而21.1羊毛纺52公支时,可减少断头75%,表明细纱效率提高,也节约了原料的消耗。
2.6、由于织物上的毛粒数经过复精梳后明显减少,因此,对提高织物质量,减少修织工,工作量有显著的影响。
2.7、虽然增加复精梳机需要一定的投资及相应增加操作2人,但相对高档毛织物外观质量的提高还是合算的,因此国内外许多精梳毛纺厂为了清除毛粒,草屑杂质等疵点,大都增加了复精梳机,采取复精梳工艺来减少梳毛机产生的毛粒疵点。
3、国外先进的精梳工艺的技术进步
为了满足精梳毛纺织企业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的要求,意大利NSC公司在1999年巴黎国际纺织展览会上展出了应用电子计算机控制的PB33型精梳机,该机效率高,功能好,多用作复精梳。基本原理如下:
3.1、毛条网向输出喇叭口运动时受到集束装制的控制,左右摆动的集束器宽度为60毫米,输出喇叭口与集束器一起运动,使毛网受到很好的内聚力控制;
3.2夕林的园周运动是间歇的,当钳口关闭时,毛网停止向前运动,夕林作202度~360度的转动,保证对毛条的柔和梳理;
3.3不论钳口距离如何,可自动调节夹持器位置,以保证对纤维的最佳穿透,并形成最佳梳理;
3.4两个夹持器一个用于精梳梳理阶段,一个用于将棉网拉离;
3.5夹持器在纤维头端被精梳时会相应停止运动,以避免夕林针对纤维束过份穿透;
3.6自动调节均匀的梳理时间,以保证精梳后毛条质量稳定;
3.7拉离夹持器能及时将梳理好的纤维束拉离,以保证瞬间梳理力不会超负荷;
3.8新型PB33型精梳机耗能低,总装机容量为5KW,车速260钳次/分;
3.9新型PB33型精梳机喂入条桶尺寸适于400~1000毫米,输出毛条桶为600/1000到1200/1400毫米;
3.10新型PB33型精梳机对清除毛粒,草屑等杂质具有高效的功能,因此,应用这种新型精梳机做为毛条的复精梳处理,可大大降低各工序毛粒含量,对减少细纱断头,提高毛织物质量起到十分显著的作用。
结束语:
在精梳毛纺生产中毛粒疵点较难清除和减少,羊毛纤维在经过梳毛机之前几乎不含有毛粒,而在精梳梳毛机上却产生了许多毛粒,合理的优选梳毛机工艺,选用新型梳理针布,提高梳毛机运转状态,是减少梳毛机产生毛粒疵点的重要方法之一,但由于梳毛机梳理工艺所限,毛粒数不可能有比较理想的降低,对高档精梳毛织物来说,希望在织物上很少存在或基本不存在毛粒疵点,因此采取复精梳工艺来介决减少毛粒含量问题,在国内外已引起高度重视,20世纪80年代以来,毛纺精梳技术不断发展,尤其近10年发展更快,像意大利NSC公司最新研制开发成功的新型羊毛纺纱用精梳机,已将毛纺精梳工艺技术推向更高的水平,实践表明在合理的梳毛机工艺基础上,进一步采取复精梳工艺是提高精梳毛纺织纱线与织物质量的重要途径。
主要参考文献:
1、Tean Jacqmes Nys:“Recombing an under estimated source of pofit for worsted spinners”text bulletin 2003.P38-42;
2、Mcallister isaacs:“Asian shaws set to spur indmstry forward”text world 2001.9 p44-63
3毛纺学(中册)纺织工业出版社(1980年版)P5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