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行情 价情总览 纱线行情 棉花行情 化纤行情 面料行情 茧丝行情 化纤原料 其它市场行情 企业报价
纺织黄页 印染黄页 纺机黄页 针织黄页 丝绸黄页 化纤黄页 面料黄页 服装黄页 家纺黄页 棉纱黄页
知识技术 纺织基础 丝绸知识 印染技术 纺织标准 纺织技术 服装设计 化纤技术 纱线工艺
纺织资讯 服装服饰 综合资讯 海外资讯 科技信息 纺织证券 纺企动态

推荐给好友 上一篇 | 下一篇

谨防"软消灭"!——探悉中国品牌国际化合作之路


  随着配额时代的终结,国际间双边和多边的合作已经成为当今服装业的主流。想打造以知识为基础的国际性品牌,就必须具备国际化的经营理念,运作模式及符合国际标准。服装企业靠自己单打独斗势必很难有所作为,要推广自己的品牌,加快国际化路线,与国外的大品牌联手合作,已经成为众多国内服装企业一致的共识,于是,一条快速发展的捷径悄然形成——合作。 

  举杯、握手、共盈、互利。与国际品牌合作,借助国际品牌成熟的操作模式,的确是让不少企业获得了巨大的利益。近年来,一些国际服装品牌开始采取与国内有实力的服装企业合资、合作的方式,以达到本土化的目的;而国内服装品牌也在寻找有实力的国际知名企业,借助其成熟的品牌运作方式,达到国际化的目的。但如果这种合作只是一个国外注册的品牌,而没有其他任何技术、资源的支持,那它又能为我们做些什么?……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格局下,几乎对所有行业的任何公司来说,品牌的重要性都超过了以往任何时候。为了需求品牌发展的最快途径,与国际化大品牌、强品牌联手合作自然成了一种商家捷径。但严重的是,国内的很多企业,对品牌核心价值的定位和维护重视不够,似乎合作带来的盈利指数成了唯一追求的目标。然而,回顾以往的商业合作案例,我们不难看出,强大的品牌对待弱小品牌的手段通常有两种:对于与自有品牌定位重合的产品,通过收购或者租赁的方式将之雪藏;对于有利用价值的品牌,收购或者租赁之后,重新塑造,为自己所用。这两种方式,通常被称为“软消灭”。

  通过调查发现,在合资企业中,70%以上的中国品牌都被“软消灭”了,只有30%的品牌被用来做市场。1994年联合利华与上海牙膏厂合资。联合利华以1800万美元现金取得控股权;上海牙膏厂以土地厂房和设备作价1200万美元入股,占40%的股份。联合利华的品牌是“洁诺”,上海牙膏厂是“中华”和“美加净”。为给自有品牌“洁诺”让路,“美加净”从1994年的年销量 6000万支降至2000年的2000万支。7年之后的2001年,上海牙膏厂不得不以原价3倍的价格将美加净品牌使用权赎回。这等于先前的合资化为泡影,我们花钱请外人砸了自己的品牌。

  近几年我国有许许多多品牌被“软消灭”的案例在重复着上演,也有很多中国企业家和中国企业在为建设中国自主品牌而努力着,比如联想和华为。

  联想通过“先生存再发展”的路径成长为国家品牌,华为则是一开始就选择了非生必死的艰难路经。1992年,在做了几年“嫁衣”之后,华为决心要研发自己的产品。动员大会上,任正非站在窗边对全体干部说:“这次研发如果失败了,我只有从楼上跳下去,你们还可以另谋出路。”一年以后,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后终于推出了自己的网用大型交换机。自此,在全球市场上,华为成为思科、西门子尊重的竞争对手。

  “处在民族通信工业生死存亡的关头,我们要竭尽全力,在公平竞争中自下而上发展,决不后退、低头”;“不被那些实力雄厚的公司打倒”;“10年之后,世界通信行业三分天下,华为将占一分。”这是华为领头人任正非的话。

  出身贫寒的美国新闻巨人雷斯顿的母亲曾对他说:不能满足于做一个普通工人。贫穷本身不是罪过,但是如果你始终一贫如洗,才是真正的罪过。

  任正非的话不禁让我想起一个故事:1946年的日本,在战后的一片残垣断壁上,38岁的井深大和25岁的盛田昭夫凭着四处筹措的19万日元现金,成立了一家从事电子领域的“东京通信工业株式会社”。在创业之初,名声很小,但由于其产品优良,美国著名的一家钟表公司布洛瓦公司有意订购10万台半导体收音机,前提是必须使用布洛瓦的商标出售产品。当时对于举步维艰的盛田昭夫来说,这无疑是一笔求之不得的大买卖,然而盛田昭夫先生断然拒绝了,并断言:50年后,我将和贵公司一样驰名。这就是当今在世界范围内的品牌调查中“评价度”居于世界第一位,“知名度”仅次于可口可乐居第二位的——索尼(Sony)。

  从这样一个经典的故事里,我们不难找出中国企业的症结所在:中国的某些企业过于追求以销售额衡量的“大”,却忽视了自主品牌的保护和开发,长期依靠国外的核心技术来支撑企业的大规模生产,从中获取微薄利润。这种看似繁荣的经济模式背后又隐藏了多少危机呢?企业到底应该更重视自主品牌还是利润?我们应该从国际品牌身上学习什么?

  后配额时代产业转移是不争的事实,加工转移到中国来,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给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面对机遇与挑战,是继续为他人做嫁衣?还是“啃骨头”或“喝汤”?

  我们不得不承认,目前中国服装领域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仍然处于劣势,在整个商业价值链中我们还处在最末端,成本及价格是唯一的竞争优势。但是我们也可喜的看到,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很多企业已经意识到了“软消灭”的危机,在“走出去、请进来”的战略实施当中,也加强了自主品牌保护意识,拒绝不平等条约。企业在如何选择合作伙伴,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如何结合自身特点和实力,如何借助世界知名品牌成功升级,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我坚信,中国企业正在逐步走上踏出国门的旅途,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品牌即将出现!我们视目以待…… 
(中国纺织网)(E09)


评分: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