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儿有许多才华横溢的人,但我们看到的总是那么几个老名字。你必须拥抱时尚界的未来,并开始全力寻找新一代的力量。” —Anna Wintour,《Vogue》美国版
“在欧洲的发布开始之前,实际上什么也没发生。Baby Phat 在纽约的地位简直相当于Prada。”—Nylon 杂志编辑Dani Stahl
“2007 的伦敦秋冬时装周,英国设计师们却一反常态,开始拼命取悦别人。很难相信,在一个拥有悠久的冷嘲热讽传统的国家里会发生这种事情。”—Cathy Horyn《纽约时报》
“我不清楚意大利时装的精致典雅还会不会重现,仍然位居时尚权力最顶层的品牌已所剩无几。无论是老牌子还是新鲜血液,都没有多少生存空间。”—Costume National 设计师Ennio Capasa
“Miuccia Prada 除国籍没变之外,显然对意大利时装业有点三心二意—从去年开始,她就将Miu Miu 发布搬到了巴黎。”—Guy Trebay《纽约时报》
“假如我是设计师,此刻就会啃着指甲,不知道那班编辑究竟肯不肯大驾光临,可看的实在太多了。”—Sarah Gore Reeves《Vogue》西班牙版
“发布会场次多到了有点病态的地步。”—设计师Alice Roi

人头攒动,光芒黯淡
文/Eric Wilson(New York Times)
培植新锐力量向来是纽约时装周的一大特色,然而参加者不断增多,比之10 年前的91 个,如今已疯涨了两倍多,其速度超过了观众的承受极限。
第一、第二乃至第三排坐位空空如也—这种场面在2007 纽约秋冬时装周的221 场发布会上频频出现,成了个大问题。“假如我是设计师,此刻就会啃着指甲,不知道那班编辑究竟肯不肯大驾光临,”西班牙版Vogue 的时装编辑Sarah Gore Reeves 说,“能看的实在太多了。”
在9 天时间内,221 个设计师展示了他们的约6000 件设计。要在这个大数目中理出头绪来,可不像逛百货商店那么简单。
在如《丑女贝蒂》之类诸多标榜揭露时尚界内幕的电视剧集、电影以及流行小说中,时装周被描写成一个类似于1980 年代初的54 俱乐部的排外世界。
其实在现实中,它恰恰相反。俄罗斯、中国、韩国、土耳其和新西兰的设计师纷纷前来见证这个暖和得不正常的纽约之冬,甚至还有一场为达尔富尔的战争受害者所举办的秀。
纽约时装周的参加者不断增多,较10 年前的91 个,如今已疯涨了两倍多,其速度超过了观众的承受极限。往往有三四个设计师在同一时间举行发布,导致他们必须耍尽手腕,以期招人注意。在这种情形下,很多发布在坐位席有一半空着的情况下进行,另一些尽管看起来不那么凄惨,实际上观众全是设计师的朋友、模特以及赞助商。在纽约,任何自认为是设计师的人,只要有几千美元预算,就能参加时装周。
培植新锐力量向来是纽约时装周的一大特色,然而有些评论家如今对此抱怀疑态度。“在欧洲的发布开始之前,实际上什么也没发生。”Nylon 杂志的配饰编辑Dani Stahl 说,“Baby Phat 在纽约的地位简直相当于Prada。”
设计师Alice Roi 也持相似意见:“发布会场次多到了有点病态的地步。”对忙碌奔走的时装编辑们而言,他们也有一套对策。“我们当然得看占主流地位的那些,”Essence 杂志的时装编辑Agnes Cammock 说,“其次是与广告客户有关的,再次,我们去看那些被谈论得最多的,要么就是能看多少就看多少。”
设计师们的日子也不好过。10 年前参加纽约时装周的91 个设计师中,如今仍留在这里的只剩32 个—即便对时尚这个声名狼藉的残酷行业而言,这种生存率也太低了。其中一些最有创造力的设计师已经开始撤走。
Boudicca 上个月出现在巴黎,Diane Von Furstenberg 的设计师Nathan Jenden 则将他的发布移师到伦敦。这倒正体现出时尚界的一条典型反常规律—越是人头攒动,光芒就越黯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