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行情 价情总览 纱线行情 棉花行情 化纤行情 面料行情 茧丝行情 化纤原料 其它市场行情 企业报价
纺织黄页 印染黄页 纺机黄页 针织黄页 丝绸黄页 化纤黄页 面料黄页 服装黄页 家纺黄页 棉纱黄页
知识技术 纺织基础 丝绸知识 印染技术 纺织标准 纺织技术 服装设计 化纤技术 纱线工艺
纺织资讯 服装服饰 综合资讯 海外资讯 科技信息 纺织证券 纺企动态

推荐给好友 上一篇 | 下一篇

北京历史上的鞋行

  鞋是人们生活当中的必需品,这种行业在北京起源很早。清代已有不少人从事于这种行业,而且有了比较细的分工。

  鞋业在当时基本分为五行,即:缝、绱、切、圈、排。各行经营的形式不同,都有一些作坊和个体劳动者,大致可分为四种类型:

  一种是店铺附设作坊,即前柜是鞋铺,后柜是作坊,不过这种作坊并不全部承担制鞋任务,只负责几道主要工序。纳底、绱鞋缝脸、缉鞋口等,则由其它小作坊或个体劳动者来做。当时的天成斋、步瀛斋、内连升等鞋铺即如此。这些鞋铺附设的作坊当初规模很小,只有几个工人,随着商业门市的扩大,工人逐渐增加,并作出了自己的特点。

  在北京历史上,出售靴鞋比较著名的鞋铺,明代即有。据《燕京杂记》记载:明代著名货物,其中有“东江米巷党家鞋,大栅栏宋家靴”。不过年代已久,无从考证。开业于清咸丰年间的靴鞋铺“内联升”,至今尚存。这个鞋铺开业于咸丰三年(1853年),已有一百三十年历史。在清代时,专为皇室京官和外任官员作朝靴,因为他们的服务对象是那些上层统治阶级人物,因此生产经营工艺精湛,每道工序都要求十分严格。制作的朝靴,保证那些大人物们穿之满意。除质量之外,经营这家鞋铺的店主也很善于投皇亲国戚,显赫官员之所好,在店内长期积累了一本《履中备载》,记录了满朝文武官员靴子的尺码、样式和爱好,供那些上层人物自做朝靴或送礼之用,他们可以不必亲临店坊,即可解决。

  清亡以后,内联升以制作千层底布鞋为主,为了维护老店的声誉,仍然保持了过去做工精细,独具一格的好传统。尤其他们纳出的千层底,针脚工整,坚固耐穿,与众不同。北京某些老年人评价内联升生产的鞋,穿坏两双帮穿不坏一双底。深受消费者的欢迎。

  第二种是专为鞋铺加工的作坊。这一类作坊没有门市,一般都是一个小业主带领四、五个工人和徒弟的小作坊。他们的活路主要是绱鞋、缝脸和缉鞋口。备有简单的生产工具,本钱很少,旧时也叫“卖活作坊”。

  第三种是零星加工的作坊,即北京旧时大街小巷仅有一间门面的绱鞋铺。他们除绱鞋外,也代配鞋帮和鞋底。主要服务对象是市民。这一类作坊一般也只有四、五个人。旧时也叫“门活屋子”。

   第四种是为鞋铺加工的个体劳动者,又叫“外带加工活”。这种个体劳动者,都具备一定的手艺,有的是在鞋铺包活;有的是凭鞋铺发给的折子,每天到鞋铺去取活送活,一般都是在家做,然后领取加工费。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修鞋业,过去也叫“单夹板行”,老北京俗称“皮匠挑子”,以修旧鞋为主。其所做之活除缝绽外,还有钉前后掌、打皮虎头、钉扁掌,以及新鞋卦弯子等等。

  旧时的鞋行,也有不少颇具风趣的行话。如绱鞋业也叫“双线行”或“双夹板行”。他们所用的工具,针叫引路侯,锥叫锋刃,锤名小开山,钉拐子叫独角蛟,楦鞋的楦子叫窝囊,也叫一宅分两院,刀子叫大山,刷子名混水鱼,剪子叫成样。

   鞋行由于分工不同,当时都各有行会,缝、绱行会叫作“合美会”;排鞋行会叫作“信义会”。参加行会的成员包括工人,也包括作坊的业主,行会的大权一般都掌握在“精明能干”的作坊主手中。清康熙年间,一些修鞋的个体劳动者也成立了缝绽老会,据有关资料记载:当时参加的有五百余人,每到农历三月初三,这个缝绽老会的成员都要挑着皮匠挑子到妙峰山去聚会。

  当时这些行会,名义上是为了“互为观摩,共同扶助”,能够角逐于当时的商业市场,实际上除搞一些封建迷信活动,以及每年定期的吃喝一顿或唱次“行戏”之外,并没有给从事劳动的工人真正谋多少福利。当然,在那个时期,行会组织也曾领导工人进行过一些小的斗争。旧时专售靴鞋的鞋铺也有行会组织,名叫“靴鞋行财神会”,与“合美会”、“信义会”处于对立状态。清光绪年间,“合美会”的缝绱工人为增加工价,曾向“财神会”的一些商号进行过一次罢工斗争。但因“合美会”没有坚强的领导,团结性又差,并兼“财神会”当时有官府后台,因此,最后以失败而告终。

   旧时在鞋行作坊里从事劳动的工人,收入极其微薄,生活十分清苦。一年四季,除年节之外,没有休息。那些为鞋铺加工的个体劳动者收入更加微薄,一双鞋只得手工费六个铜子(当时可买一斤棒子面)。这种状况,直到解放后才逐步有了变化。(作者贺海)



评分: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