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从“文本”到人本
古代服装重视“文本”,亦即服装作品本身的形象质量,造型、色彩、质地与图案受到充分关注,经过世代相传,追求精益求精的手工业者们将其发展到了极致。与此相应,另外一个问题被忽视了,那就人的主体地位,人体被当成展示服装美的框架,并没享受充分的自由。
西方古代服装有一种塑造人体的强烈欲望,《飘》的女主角郝思嘉生在1850年,为了使腰围缩小到当时美国南方最美的尺寸——17英寸,她忍受了鲸骨雕花束胸带来的“绞刑般的痛苦”,这种枷锁式的生活,逼迫人的内脏位移,腰部纤细,胸臀突出,用戕害人体的办法来实现了对造型效果的变态理解。中国古代服装的基本审美追求正好相反,不是塑造人体,而是遮避人体,汉民族正装——深衣存留了几千年,着深衣者在大造型上都是一个模式,没有什么个人形体美可言,区别只在面料质地与图案上。
工业革命以后,西方人道主义精神逐步深入人心,以人为本也成了服装界的革命目标,没有必要为了别人看着美而伤害自己的健康,“人就是目的”,要把主体需求变成第一理想,对人本身的全面关怀就是艺术的神圣宗旨。在服装史上,任何伟大的服装设计师也不能代替埃尔米尼娜·卡多莱的地位,从表面上看,这位法国女性的贡献微不足道——发明了女性胸衣,但是她使深受鲸骨雕花束胸背心之苦的女性从此摆脱了传统束缚,就像中国女性摆脱了缠足之苦一样,在纪念胸衣发明100周年的隆重集会上,人们说它象攻打巴士底监狱一样具有革命性,象埃菲尔铁塔一样漂亮,其意义不在普通女性内衣的合理化,而标志着服装人性化时代的到来。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削足适履的人工化造型思想一度回潮,这是对战时物质条件匮乏,服装过于强调功用的反动,也是古典服装文本审美理念彻底衰落前的回光返照。1955年服装艺术家纪梵希开始倡导“自由线条”,并以此冠名召开了服装发布会,推出了随顺人体的直线剪裁服装,视觉效果悬垂而又飘逸,款式本身的影响是有限的,但是“自由”理念的提出却具有划时代意义,从此以后,人们不再为展示服装作品的美而委屈自己,而要为自己的美与舒适而驱动服装,这种文本与人本的颠倒是历史的进步。
七、 从具象到抽象
人类学家佩尔森认为,早期原始艺术重视象征性,强调形式、节律和符号化,而不太重视内容,可以被看成抽象艺术,他的观点有些道理,包括纹身在内的许多原始服饰艺术常常是些简单的线条和形状。但是由此认定其为抽象艺术就太草率了,因为原始纹样的意图指向写实,就像汉字一样,形状有时与模仿对象区别很大,但本质上却是象形的。原始人的智力发展和手工技能都处在比较低的水平上,装饰工具和材料也很有限,不可能得心应手地准确描绘对象,只能用简单的线条画出鱼纹、水纹、云纹……它们不是高度的抽象图案,而是简单的写实形状,就象现代儿童图画力不从心一样,人类童年时期不是有意抽象,而是有意模仿,只是没有能力画得很像罢了。
古代服装图案与原始时代不同,由于绘制水平的提高,不但以具象的写实图案为主,而且越逼真越高档,越精细越迷人。当然,也应该看到,形式化的几何纹样在古代服装图案中也不时出现,但依然不是地道的抽象艺术,而是象征艺术,因为它们还体现着对事实世界的留恋,显示着朝向具像的动势。兽面纹主勇,水纹主智都具有明确的社会实践含义,云南苗族妇女的百褶裙边上镶两条彩带,用来表示长江与黄河,因为他们的祖先就是从黄河、长江一带迁徙到此的。可以看出,古代服饰的所谓抽象图案只在形式上是抽象的,它们遵循着移情的有机原则,形式试图表达内容,没有真正实现当代抽象的无机原则,亦即形式本身的纯粹性与自维性,所以至多不过是半抽象作品。
理论上的抽象是用概括语言来表述众多现象的共性,而审美的抽象表现的是单纯化或几何化的形式本身。现代服装特别关注成熟的抽象美,它表现在服装设计的各个方面,而在图案上最鲜明。抽象美否定了移情内容,摆脱了具体感情的有限性,纯粹的点、线、面、色、质已经丧失了严格的符号性,仅仅称得上是泛符号现象,因为符号义己经淡化到无法明确诠释的程度,符号具本身产生了独立的审美意义,它已经脱离了事实世界,表现着宇宙的深在秩序,人们可以感受到它的精妙,但是无法在生活中找到它的原型,你不能看它像什么,而只能体会它给你带来什么感受,理性在它面前显得软弱无力,形式直觉的作用突出了,心灵由此获得了内在的平和(inner peace)和安歇。
| 价格行情 | 价情总览 | 纱线行情 | 棉花行情 | 化纤行情 | 面料行情 | 茧丝行情 | 化纤原料 | 其它市场行情 | 企业报价 |
| 纺织黄页 | 印染黄页 | 纺机黄页 | 针织黄页 | 丝绸黄页 | 化纤黄页 | 面料黄页 | 服装黄页 | 家纺黄页 | 棉纱黄页 |
| 知识技术 | 纺织基础 | 丝绸知识 | 印染技术 | 纺织标准 | 纺织技术 | 服装设计 | 化纤技术 | 纱线工艺 | |
| 纺织资讯 | 服装服饰 | 综合资讯 | 海外资讯 | 科技信息 | 纺织证券 | 纺企动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