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归档:王羲之

王羲之 十七帖

譯文:十七日先書郗司馬未去 即日得足下書為慰先書以 具示複數字
吾前東粗足作佳觀吾 為逸民之懷久矣足下何以 等(方)復及此似夢中語耶

譯文:無緣言面為歎書何能悉 龍保等平安也謝之甚遲見 卿舅可耳至為簡隔
也今往絲布單衣財一端 示致意

譯文:計與足下別十六年於今雖 時書問不解闊懷省足下先後 二書但增歎慨頃積雪凝
寒五十年中所無想頃如 常冀來夏秋間或復得 足下問耳比者悠悠如何可言

譯文:吾服食久猶為劣劣大都 比之年時為復可可足下保 愛為上臨書但有惆悵
知足下行至吳念違 離不可居叔當西耶 遲知問 瞻近無緣省苦(告)但有悲歎

譯文:足下小大悉平安也雲卿當 來居此喜遲不可言想必 果言苦(告)有期耳亦度
卿當不居京此既避又節 氣佳是以欣卿來也此信旨 還具示問 天鼠膏治耳聾有驗

譯文:不有驗者乃是要藥 朱處仁今所在往得其 書信遂不取答今因足下答
其書可令必達 足下今年政七十耶知體氣 常佳此大慶也想復愚加

譯文:頤養吾年垂耳順推之 人理得爾以為厚幸但恐前 路轉欲逼耳以爾要欲一
遊目汶領非復常言足下 但當保護以俟此期勿謂 虛言得果此緣一段奇事 也

譯文:去夏得足下致邛竹杖皆 至此士人多有尊老者皆 即分佈令知足下遠惠 之至
省足下別疏具彼土山川諸 奇楊(揚)雄蜀都左太沖三 都殊為不備悉彼故為

譯文:多奇益令其遊目意足 也可得果當告卿求迎少 人足耳至時示意遲此
期真以日為歲想足下鎮 彼土未有動理耳要欲 及卿在彼登汶領峨眉 而旋實不朽之盛事但

譯文:言此心以馳於彼矣 彼鹽井火井皆有不足下 目見不為欲廣異聞具示
省別具足下小大問為慰多 分張念足下懸情武昌諸 子亦多遠宦足下兼懷 並數問不老婦頃疾篤

譯文:救命恆憂慮余粗平安 知足下情至 旦夕都邑動靜清和想足下使還具(一一)
時州將桓 公告 慰情企足下數使命也謝無 弈外任(住)數書問無他仁 祖日

譯文:往言尋悲酸如何可言 嚴君平司馬相如楊(揚)子雲 皆有後不
胡母氏從妹平安故在 永興居去此七十也吾在 官諸理極差頃比復匆匆

譯文:來示雲與其婢問來信 □不得也 吾有七兒一女皆同生婚娶 以畢唯一小者尚未婚耳
過此一婚使得至彼今內外 孫有十六人足慰目前足下 情至委曲故具示

譯文:雲譙周有孫□高尚不 出今為所在其人有以副此 志不令人依依足下具示
知有漢時講堂在是漢 何帝時立此知畫三皇 五帝以來備有畫又精 妙甚可觀也彼有能畫

譯文:者不欲因摹取當可 得不信具告 諸從並數有問粗平安唯修 載在遠音問不數懸情司
州疾篤不果西公私可恨足 下所云皆盡事勢吾無 間然諸問想足下別具不復

譯文:具(一一) 往在都見諸葛顯曾具 問蜀中事雲成都城池 門屋樓觀皆是秦時
司馬錯所修令人遠想慨然為爾不信具(一一) 示為欲廣異聞 得足下旃□胡桃藥二種知

譯文:足下至戎鹽乃要也是服食所 須知足下謂頃服食方回 近之未許吾此志知我
者希此有成言無緣見 卿以當一笑 彼所須此藥草可示當 致

譯文:青李 來禽 子皆囊盛為佳函封多 不生 櫻桃 日給滕 足下所疏雲此果佳可為
致子當種之此種彼 胡桃皆生也吾篤喜

譯文:種果今在田里唯以此 為事故遠及足下致此 子者大惠也
知彼清晏歲豐又所 出有無一鄉故是名處 且山川形勢乃爾何可以 不遊目

譯文:虞安吉者昔與共事 常念之今為殿中將軍 前過雲與足下中表不
以年老甚欲與足下為 下寮意其資可得小郡 足下可思致之耶所念 故遠及

譯文:敕 付直弘文館 臣解無畏勒 充館本 臣褚遂良校 無失 僧權

《十七帖》是王羲之草書代表作,內容是他所寫的尺牘,共二十九通,裝裱成一卷,長一丈二尺,計一百零七行,九百四十二字,因卷有「十七」字故名。《十七帖》墨跡已 佚,僅有摹刻本傳世。《十七帖》草書,前人評為 「筆法古質渾然,有篆籀遺意」,也有人認為帖中帶有波挑的筆勢,字字獨立不相連屬。這正表明善於「兼撮眾法,備成一家」,所以才能形成他獨具風範的草書體勢。

 

王羲之 樂毅論

 

 

《樂毅論》四十四行,褚遂良《晉右軍王羲之書目》列為第一。梁陶弘景說:「右軍名跡,合有數首:《黃庭經》、《曹娥碑》、《樂毅論》是也。」真跡早已不存一說真跡戰亂時為咸陽老嫗投於灶火;一說唐太宗所收右軍書皆有真跡,惟此帖只有石刻。現存世刻本有多種,以《秘閣本》和《越州石氏本》最佳。

此帖和《黃庭經》一樣,雖屬小楷,但寫得雍容和雅,有大字的格局。且筆勢精妙,備盡楷則,行筆自然,字勢逸宕,同唐以後書大異其趣。這些書跡,至今仍是練習小措的優良範本。

 

王羲之 喪亂帖


此帖為行草墨跡(響拓本)白麻紙,縱28.7厘米,橫63厘米,藏日本皇宮。

此帖早在唐時就傳入日本,或謂鑒真和尚東渡時帶去。《喪亂帖》八行,同《二謝帖》五行、《得示帖》四行共摹於一紙。上有梁徐僧權、姚懷珍簽押和日本恆武天王延歷(782~805)年號三郎。此三帖內容均為書簡,摹填精良。《喪亂帖》反映了喪亂時期痛苦不安的情緒,因無意於書,故書法越見自然。用筆結字與《蘭亭序》比較,略帶古意,有些專家推斷此種體式的字應更近王羲之書法的本來面貌,所以成為研究王羲之書風的重要材料。

《萬歲通天帖》附釋文

《萬歲通天帖》來歷

公元697年(武則天萬歲通天二年),鳳閣侍郎王方慶獻出他十一代祖王導,十代祖王羲之、王薈,九代祖王獻之、王徽之、王珣,一直到他曾祖父王褒,王家一門二十八人的墨跡珍本十卷獻出。《萬歲通天帖》的名稱始於宋代岳珂。唐摹《王羲之一門書翰》十卷二十八人書,在唐代稱為《寶章集》。原本久已亡佚,因此岳珂著《寶真齋法書贊》卷七著錄,稱殘存的七人十帖連尾款的一卷為《萬歲通天帖》。

《萬歲通天帖》目錄(現存):

第一帖:王羲之《姨母帖》,行書;

第二帖:王羲之《初月帖》,草書;

第三帖:王薈《癤腫帖》,行草書;

第四帖:王薈《翁尊體帖》(《郭桂陽帖》),行草書;

第五帖:王徽之《新月帖》,行書;

第六帖:王獻之《廿九日帖》,行楷;

第七帖:王僧虔《太子舍人帖》(《王琰牒》、《在職帖》),行楷;

第八帖:王慈《柏酒帖》,行草書;

第九帖:王慈《汝比帖》,草書;

第十帖:王志《喉痛帖》(《一日無申帖》)行書。

共七人十帖。卷尾有“萬歲通天二年王方慶進呈原跡”的銜名。

《萬歲通天帖》

第一帖

王羲之行书《姨母帖》

【釋文】十一月十三日,羲之頓首、頓首。頃遘姨母哀,哀痛摧剝,情不自勝。奈何、奈何!因反慘塞,不次。王羲之頓首、頓首。

【大意】十一月十三日,羲之頓首、頓首。突然遭遇姨母哀事,心中被哀傷摧迫,悲痛之情難自禁。奈何、奈何!因為(哀痛傷感)反复涌現,淒慘之情充塞(胸間),以至於語無倫次。王羲之頓首再頓首。

【評價】王羲之的筆法多搖曳多姿,而《姨母帖》卻因他的姨母去世,心中哀痛,字跡現出凝重、古拙、質樸的面貌,作品有古樸高華的藝術魅力。

第二帖

王羲之草書《初月帖》

【釋文】初月十二日山陰羲之報:近欲遣此書,停行無人,不辦。遣信昨至此。旦得去月十六日書,雖遠為慰。過囑,卿佳不?吾諸患殊劣殊劣!方涉道,憂悴。力不具。羲之報。

【大意】初月十二日山陰羲之報:近期一直想寫這封信,但因沒有郵差,沒法寄信(所以耽擱到現在)。昨天到達這裡,加之收到上月十六日的來信,即使相隔遙遠,但也十分感激。冒昧地再次囑託您,近來還好吧?我突然生病,身體十分差。剛剛踏上路程,身心憔悴,就寫到這裡吧。王羲之。正月十二日。

【評價】書法風格逸筆草草,自然天真,率意暢達,有晉人倜儻任誕的氣息。

第三帖

王薈行草書《癤腫帖》

【釋文】薈頓首,□□□□,為念。吾癤腫□□,甚無賴,力不次,□頓首。

【大意】我身上長了癤子,越來越大,還腫了,幹什麼都沒有力氣,感謝你的關心……

注:癤,一種化膿性毛囊及毛囊深部周圍組織的感染。

【評價】書法筆鋒剛健挺拔,極有力度,神韻清和秀雅,獨具一格。風格與其恬虛守清、不慕榮利的人品相表裡,是“書如其人”的又一例證。

第四帖

王薈行草書《翁尊體帖》

(《郭桂陽帖》)

【釋文】翁尊體安和①,伏慰侍省,小兒並健。適遣信②集澤山村,自當令卿知吾言之不虛也。郭桂陽③已至,將甲甚精。唯王臨慶④軍馬小不稱耳!以病告公差耶,秋冬不復憂病也。遲更知問。七月廿七日。

【註解】①安和:平安,安好。②遣信:猶傳信。④郭桂陽:人名。④王臨慶:人名。

【評價】《郭桂陽帖》起首數字尚為行書,癒後愈放,轉為草書,縱橫揮灑,一發不可收拾。第一、二行上端與第三、四行下端,反差極大,視覺效果強烈。王羲之的書法“縱復不端正者,爽爽有一種風氣”,以此衡量《翁尊體帖》,亦能相符,可見王氏家風之流衍。

第五帖

王徽之行書《新月帖》

【釋文】二日告:□氏女新月哀摧,不自勝,奈何奈何。念痛慕不可任。得疏,知汝故異惡,懸心。雨濕熱,復何似,食不?吾牽勞並頓。勿複數日還,汝比自護。力不具。徽之等書。

【大意】對友人某氏女的亡故表示痛悼,對友人身體不適而擔憂。多雨濕熱,詢問對方飲食情況如何。並告自己因疲勞而身體欠佳。

【簡介】王徽之,字子猷,王羲之第五子。自幼追隨其父學書法,在兄弟中惟有“徽之得其勢”,書法成就僅次於其弟王獻之。王徽之生性卓犖不羈,即使是做官,也是“蓬首散帶”,“不綜府事”。有“雪夜訪戴”“聞桓伊吹笛”等趣聞,亦善畫。

第六帖

王獻之行楷《廿九日帖》

【釋文】九日獻之白:昨遂不奉別,悵恨深。體中復何如。弟甚頓勿勿,不具。獻之再拜。

【大意】二十九日獻之拜上:昨日竟沒有同你話別,很是悵然和慚愧。你近來身體恢復如何。我則很乏頓,匆忙間就不再敘了。獻之再拜。

【評價】《廿九日帖》是東晉王獻之致其一位同輩兄長的信札,信中所寫是王獻之為自己未能送別而致歉,並問對方身體狀況的內容。展現了王獻之新創書體“破體書”(大令體)的書風。王獻之的作品多為行草書,此帖有些字接近楷書,尤其難為可貴。

第七帖

王僧虔行楷《太子舍人帖》

(《王琰帖》《在職帖》)

【釋文】太子舍人王琰牒。在職三載,家貧,仰希江郢所統小郡,謹牒。七月廿四日臣王僧虔啟。

【評價】所書內容是為太子舍人王琰向皇帝求取官職。對上呈書又有求於人,故而書寫認真拘謹,不是率情任性之作。規整秀雅,端莊柔和,楷中帶行,靜穆純樸。

【作者簡介】王僧虔,王羲之四世族孫,書法家。官至尚書令,喜文史,善音律,工真、行書。不但於書學理論頗有建樹,而且書亦不弱。

第八

王慈行草書《柏酒帖》

關注公眾號:古董圈

【釋文】得柏酒等六種。足下出此已久,忽致厚費,深勞念慰,王慈具答。范武騎。

【評價】《柏酒帖》,亦稱《得柏酒帖》。是南朝齊王慈傳世墨蹟之一,為唐摹《萬歲通天帖》第八帖。帖中敘及得友人厚費所贈柏酒等物品六種,併申謝意。於遼寧省博物院藏的《唐摹萬歲通天帖》。

【作者簡介】王慈,字伯寶,臨沂人。僧虔子。少與從弟儉共學書。善隸,行書。王慈草書運筆圓渾,含蘊凝重,然體態十分靈動,縱橫姿肆。有《柏酒帖》、《尊體安和帖》等存世。

九帖

王慈行草書《汝比帖》

【釋文】汝比可也,定以何日達東,想大小並可行。遲陳賜還。知汝劣劣,吾常耳。即具。

【評價】《汝比帖》書法逸筆草草,勢態強烈,字形不甚講究,以“意”為主。從筆劃形態上來看,用筆多取側鋒,爽勁、鋒利。王慈的草書,用筆速度較快,筆勢如斬釘截鐵,乾脆利落。

第十帖

王志行書《喉痛帖》

(《一日無申帖》)

【釋文】一日無申,只有正屬雨氣方昏,得告,深慰。吾夜來患喉痛,憒憒,何強,晚當故造遲敘談。惟反,不多。

【評價】短短的幾行字,便有一種激昂的感覺,電話有的粗有的細,茂密的章法安排中,楷書、行書和草書相互參雜,讓人耳目一新。

字形上大小對比非常誇張,如第二行最下面的“告”字與第三行的來字,大小相比,可以想像得出,王志當時喉痛的程度吧,這就是書法流露出來作者當時的心情吧。

《寶章集》原十卷久已亡佚,傳之於世的是摹本。摹本在流傳過程中兩次遭火劫,一次是明代著名書畫收藏家、藏書家華夏真賞齋大火,一次是清乾隆年間乾清宮大火,火燒痕跡猶存。重裝後,次序錯亂,僅存僅存王羲之、王薈、王徽之、王獻之、王僧虔、王慈、王志七人十通書翰。藏於遼寧省博物館的《萬歲通天帖》前後鈐有唐宋間諸舊藏印。北宋始不斷收刻於各法帖中。

卷後有南宋岳珂、元代張雨、明代文徵明、董其昌等人題跋,俱稱其鉤摹精到。啟功認為:”《萬歲通天帖》次序與《寶真齋法書贊》、《真賞齋帖》微異。原有人數,按《舊唐書》所記,三組為三十九人,今卷所存僅五分之一;如按竇蒙《述書賦·注》所說’凡二十八’,則今卷也僅存四分之一。”

王羲之 初月帖

釋文:初月十二日山陰羲之報近欲遣此書濟行無人不辨遣信昨至此且得去月十六日書
雖遠為慰過囑卿佳不吾諸患殊劣殊劣方陟道憂悴力不具羲之報。

 

此帖為《萬歲通天帖》第二帖,草書,藏遼寧博物館。王羲之父名「正」,為避父諱,「正月」書為「初月」。

此帖是王羲之留存至今最好的書帖之一。和王羲之其他草書比較,具有古意,可能是較早的作品。此帖用筆、結字和章法都有很多特點。如其中倒數第二行之「道憂懷」,末行之「報」字,一點一畫均非直過,而是具有豐富的變化。如「憂」字的首筆和末筆,「懷」字的左側豎畫,「報」字的最後一筆,筆畫或短或長,或藏鋒或露鋒,都呈曲勢,非一帶而過,中間充滿了微妙的變化。翁方綱所謂「中過」,包世臣所謂「善用曲」,「古人雄厚恣肆令人斷不可企及者,則在畫之中截」等等,於此帖皆可領略一二。用筆以中鋒為主,有些字如「山」字、「報」字使用側鋒也十分明顯。結字大小不一,或長或短,或平正或倚斜,皆隨字形和性情而定,行字不求垂直勻稱,行距不求密疏劃一,這就決定了此帖的錯落跌宕、變幻莫測的整個面貌。這種情況同當時人們追求自然瀟灑的社會風氣有關。唐代以後追求精整規範,這樣的字就很難出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