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槜”字很冷僻。嘉兴古称槜李,嘉兴人当中,能识这个字的恐怕也不会太多。一次,我去肉店买肉,和肉案上的闲聊,他拿“槜”字来考我,不想我识了,大惊,以为我真有学问。这个肉案上的,家住竹林,那里以前出槜李的。槜李一词,最早记于《春秋》,鲁定公十四年“五月,于越败吴于#p#分页标题#e#槜李城。”西晋杜预《春秋》注:“吴郡嘉兴县西南有槜李城,其地产佳李,故名。”这是槜李“地因果名”最初的解释。鲁定公十四年即公元前496年,据此推算,嘉兴出产槜李至少在2484年前了。
《汉书》槜李作“醉李”,《公羊传人》作“就李”。嘉兴土著语音,“就”读如“醉”(入声),可见古时的禾人都是把槜李当作醴酪那样的美味来形容的。
“槜”字本义,旧时文人都引许慎《说文解字》:“#p#分页标题#e#槜,以木有所捣也,从槜声。”以为“槜即捣的意思”。这种解释,我总觉得有些冬烘气。史地学家谭其骧认为槜李是古越语地名的汉读,谭先生此说极是。嘉兴有不少古地名是无法解读的,如“柴辟”你能说这是什么意思?
风流蕴藉
吴越争战,首尾三十来年。公元前494年,吴王夫差败越于夫椒,越王勾践乞和,派范蠡献美。于是民间流传西施在去吴途中路经嘉兴,品尝槜李并留下唇痕印的故事。这故事很美,但我总怀疑是文人的创作。中国的文人大多有色癖,不能像帝王那样专宠佳丽三千,便移情于风物,遂有贵妃荔、胭脂柚、西施臂(藕)之类的艳称。汉贡樱桃、唐贡荔枝,当时诗人题咏不绝。槜李却要到南宋时才见之于诗文。宋理宗时(#p#分页标题#e#1225-1264),诗人张尧同在他的《嘉禾百咏》“净相佳李”中率先一唱:“地重因名果,如分沆瀣浆。因思吴越事,未敢尽情尝”。诗,做得并不出色,有点类似现代人文文学创作时的主题先行。但尧同的诗一出,净相寺的槜李却从此声名大振了。明代大文学家李日华,名士吴鹏等,为槜李写下了不少优美的文字。这一时期,除了净相寺,嘉兴的潘园、徐园、新篁的太平寺和王店的东瑶庵,都以产槜李著名。到了清朝,大诗人朱竹垞的《鸳鸯湖棹歌》一出,多记山水风俗物产之盛,和者甚多,净相寺槜李之名喧腾于京中士大夫的声口。“徐国青李核何纤,未比僧庐味更甜。听说西施曾一掐,至今颗颗爪痕添。”这首诗简直成了美人名果的千古绝唱。从清初到清末,净相寺槜李处于时隐时现的状况,比较完备的一个总结是,同治九年(1870)新篁王芑亭刻印了他著的《槜李谱》,谱前载当时士宦、名流二十三家诗文。稍后,光绪二十八年(1902),新篁栖柽李少园刻《龙湖槜#p#分页标题#e#李题词》、《龙湖槜李题词续刻》两册,“题词”中所载诗人有70余名之多。龙湖槜李是少园的祖父泉石公在嘉庆年间从净相寺分栽而成的,佛门禅种,自然为文人骚客们所看重,加上李氏一门的风雅好客,龙湖槜李的雅集余韵,延续了近百年之久。
难逃劫数
净相寺在城区东南21公里处,寺建于南齐(公元500年前后),历代多次修葺、重建。今独存银杏树一棵,不见记载,疑为元代所植。净相寺槜李,以形圆微扁,皮色殷红,密缀黄点,可一吮而尽著称。寺里的和尚,精于果圃园艺文学,积有#p#分页标题#e#槜李嫁接、栽植的秘法,不轻易授人。和尚对于槜李的食法也甚有讲究,于采摘后一二天,贮果于蓝花细瓷盖碗中,待其红晕透彻,鲜润如琥珀时才从容品味。到抗战初,净相寺槜李更因稀少而珍奇了。我的老世伯彭辅邹先生,抗战时期为当地的名人,以他和寺中和尚的交情,也仅有过一次品尝槜李的口福。净相寺槜李得不到传承发展是事出有因的,早在清初,朱彝尊作《槜李赋》时就特别提出,“近苦官吏需索,寺僧多伐去,将来虑无存矣。”清代以来除了官吏“需索”,还有地方恶绅的无厌敲剥也使和尚们苦不堪言。此外,战乱也是催使槜李树毁的原因。如龙湖槜李,敌伪时园中二百余株槜李全被汉奸部队砍去烤火。
40年代末,净相寺#p#分页标题#e#槜李仅剩西房和尚余泰养护的一棵,这棵槜李,搓枒苍朽似百年老梅,望之如有灵魄,不数年后也即溘然物化了。
有待品牌
80年代初,我和新篁乡的徐俊其曾经过一次槜李的民间调查。我们把新篁、竹林、净相跑了个遍,所访所见,大约只有二三农户种有零星的几棵槜李,且以俊其的经验,还难断定这几棵劫后遗种的真伪。慢慢的,我把寻访槜李的心思放下了。过了二三年,许岩忽然从净相寺带回几颗槜李,我得尝一枚,果然甜香扑鼻,有如醴之美。但细审果形,逊于“王谱”所记,因此也疑着,却不对岩兄说破。1994#p#分页标题#e#年春,因一次极偶然的机缘,我得识凤桥三星村果农陆建民,他家有一桃李园,雅称“民苑”。植有数十棵槜李,其上品之果,如“王谱”所记。建民的令尊陆国钧先生,本是乡间的乐师,兼擅园艺,年轻时从竹林争栽净相寺遗种,经父子两代数十年培育,才使树种得以绵延。建民文化高小,凭自学精通果本,且能文。今年夏初,他把七年前写的《创育高优晚槜李新品种》的文章拿来给我看,说的都是行话,我不大能懂;但他对槜李进行的化学能、太阳能、物理能的综合测经验,形之于文,字字凿实,使我感到槜李的高产并非虚妄。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年来,桐乡百桃的槜李已专美于先。桐乡历史上隶属嘉兴,其百桃乡桃园村一带,也是槜李的原产地。虽至解放那年,桐乡县槜李歉收仅产560公斤,然在#p#分页标题#e#50年代初,桐乡人就携槜李参加全国土特产会展出。被评为全国优质果品。1958年还应朱德委员长信邀,12株桐乡槜李苗引至北京试种。70年代,省、市、县有关专家先后两次在桐乡共商保护槜李种质资源的措施,80年代中期,省农科院在桐乡召开全省李、杏果品鉴评会议,桐乡槜李又评为省内优质名果。有材料说,桐乡市政府历年来仅投入百桃桃园村一位李姓果农承包的槜李园的资金就有近10#p#分页标题#e#万元。
曾是“皇袍加身”的宫庭贡品,在市场经济的今天,有了“品牌”的包装,更是“如虎添翼”,成了专销香港的“金枝玉叶”。本地人依然是有缘无福品尝一口。
嘉兴果农建民的“民苑槜李”惜无品牌,个人的力量也有限,所以就只好让美于后了。
我写此文,虽亦意在为建民作一鼓吹,但更多的是心疼:嘉兴人是不是对槜李薄情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