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中国书法

王羲之 初月帖

釋文:初月十二日山陰羲之報近欲遣此書濟行無人不辨遣信昨至此且得去月十六日書
雖遠為慰過囑卿佳不吾諸患殊劣殊劣方陟道憂悴力不具羲之報。

 

此帖為《萬歲通天帖》第二帖,草書,藏遼寧博物館。王羲之父名「正」,為避父諱,「正月」書為「初月」。

此帖是王羲之留存至今最好的書帖之一。和王羲之其他草書比較,具有古意,可能是較早的作品。此帖用筆、結字和章法都有很多特點。如其中倒數第二行之「道憂懷」,末行之「報」字,一點一畫均非直過,而是具有豐富的變化。如「憂」字的首筆和末筆,「懷」字的左側豎畫,「報」字的最後一筆,筆畫或短或長,或藏鋒或露鋒,都呈曲勢,非一帶而過,中間充滿了微妙的變化。翁方綱所謂「中過」,包世臣所謂「善用曲」,「古人雄厚恣肆令人斷不可企及者,則在畫之中截」等等,於此帖皆可領略一二。用筆以中鋒為主,有些字如「山」字、「報」字使用側鋒也十分明顯。結字大小不一,或長或短,或平正或倚斜,皆隨字形和性情而定,行字不求垂直勻稱,行距不求密疏劃一,這就決定了此帖的錯落跌宕、變幻莫測的整個面貌。這種情況同當時人們追求自然瀟灑的社會風氣有關。唐代以後追求精整規範,這樣的字就很難出現了。

王羲之 姨母貼

《姨母帖》,行楷,載原裁於唐人摹《萬歲通天帖》。硬黃紙本。縱26.3厘米,橫53.8厘米, 藏遼寧博物館。《萬歲通天帖》又名《王氏一門書翰》、《王氏寶章集》,是王羲之後裔王方慶家物,內收王氏家族二十八人法書。王方慶於唐武則天萬歲通天二年(696)上進武則天,武命人臨摹後將原本又賜還王方慶。現存《萬歲通天帖》為摹本,包括王羲之、王薈、王徽之、王獻之、王慈、王志等七人共十帖。此帖鉤填技術極其精妙,可謂「下真跡一等。」董其昌曾稱此帖「奕奕生動,並其用墨之意一一備具,王氏家風漏洩殆盡」。
此帖曾摹刻於《戲魚堂》、《真賞齋》等叢貼。現存王羲之的字面貌不盡相同,大凡有流便和古質兩種,《姨母帖》屬於後者.楊守敏說:「觀此一帖,右軍亦以古拙勝,知不專尚姿致。」此類作品可能是他早期所寫,其結字和用筆都還存有較濃厚的隸書筆意,和現在出土的晉代簡牘帛書有相近之處。如「一」「十」「痛」等字中的橫畫,隸書的筆意都很明顯;「痛」「日」「何」等字的轉折處都較生拗峭拔,並殘存橫式。這些都是隸書筆勢孑遺。另外筆畫質樸凝重,出筆入筆比較自然,不像唐以後那樣強調一筆三折。這些都使此幅作品具有一種古樸高華的藝術魅力。還有一幅《行穰帖》和此帖比較接近。

高清:劉墉-臨閣帖行書.rar

刘墉《临阁帖行书》,绢本, 169×77.1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清    劉墉
臨閣帖行書
軸 絹本 縱:169.0公分 橫:77.1公分
 
劉墉(一七一九─一八O四),字崇如,號石庵,山東諸城人。乾隆十六年進士,官至體仁閣大學士,有詩文集流傳於世。劉墉的書法歷程,從早年臨習董其昌、趙孟頫書法開始,曾經學習晉、唐、宋各家作品,對顏真卿和蘇軾的體驗尤其深刻,逐漸融會成自己的面貌。

臨寫淳化閣帖是劉墉日常書課之一,除了書錄帖文之外,有時也附加跋語,略抒心得感言。這件立軸書錄閣帖第五卷智果書法,劉墉沒有字字比照原來帖文,從中摘錄部分文字,而後附記個人心得,指出閣帖主事者王著的錯誤。這件作品是譚伯羽、譚季甫先生昆仲捐贈本院收藏,依書後紀年,可知作於七十七歲,已經進入人書俱老的階段,全然劉墉自己的面貌。

釋文:
蔡邕書。骨氣洞達。爽爽如有神力。鍾繇書。如雲鶴遊天。羣鴻戲海。行間茂密。實亦難過耶。王右軍書。字勢雄強。如龍跳天門。虎臥鳳閣。故歷代寶之。永以為訓。王子敬書。如河朔少年。皆充悅。舉體沓拖而不可耐。羊欣書。似婢作夫人。終不似真。
此非智果書。庸人妄託。王著不能鑒闌。入官法帖中。嘉慶丙辰冬日。劉墉。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7W5j8ht-eOli5937PB89fQ 提取码: dfps 复制这段内容后打开百度网盘手机App,操作更方便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