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度归档:2023年05月
檇李初探(四)
作者:陆其华
檇李栽培,树型讲究的是层次比,以六级以上层次为上,视频是为所带四个园艺班学生讲解檇李层次结构,均为90后学生。目前檇李栽培掌握核心技术90后人员还是空白,这批学生毕业后又有几个会从事农业?
檇李栽培技术比较特别,你一旦掌握核心技术,假如你的檇李园隔壁种植者是水蜜桃冠军、葡萄冠军、梨冠军获得者等等….就算这些冠军每天到你檇李园来查看,只要你不讲一句话,他们就无法掌握这种技术,光看没有用。据了解,在嘉兴地区种植檇李的区域,一般不肯将檇李栽培技术传授给外人,连嫁出去的女儿也不肯传授,这种固步自封的习惯,从而导致檇李发展缓慢。
一般果树种植,到新华书店买一本该品种的书籍或光盘进行研究学习,基本能够掌握要点,但檇李却截然不同。许多栽培方法,无法用言语文字表达出来,就像上乘武功,给你一本武林秘籍,没有人指点迷津,根本学不会。
我校一位姓范的校友,住崇福,说她爷爷也种植檇李,年轻时每年逢年过节都会烧好一桌好菜,带上好酒好菜,骑三轮车到附近种植檇李比较好的农户家里邀请一起喝酒,在喝酒途中,才能学到一点东西,然后赶紧回家,说给她爸爸听,让赶紧记录下来……几次三番下来,才掌握一点。
没有掌握核心技术的檇李种植户,同一株檇李树,每年结出来的果都是不一样的,果皮颜色口味等也会发生变化,弄得不好,早熟的檇李品种会变成中熟、中熟品种会变成早熟品种……正因为檇李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也使二、三十年前省政府农业机构好不容易几次组织起来的檇李技术公关队伍,不得不半途放弃。(注:关键是这支技术攻关队伍均是果树专业顶尖人士)。
有这样一则报道:民国时期,有一位盐商,在桐乡檇李成熟时,选中了几株口味特佳的檇李树,并注了记号,冬季时节挖掘后,雇人用船运到长兴,第二年种植出来的檇李果口味却像老黄瓜及蜡烛味一样,大呼上当,说是被这些雇工调包了….我第一次看到这个报道,也以为肯定是调包了,后自己在栽培过程中发现,盐商冤枉了这些雇工。
檇李与其他果树栽培有一个明显的不同点:就是檇李存在一个阴阳平衡点(注:蜂糖李也存在这种现象,但不如檇李明显)檇李不管哪个品系种植下去后,均会出现各种症状,第一年的果是这样,第二年又会变另外一个样,许多育苗人还以为自己老是发现了新品种。只有完全了解并且完全掌控了这个阴阳平衡点,才能说这个人真的学会了檇李栽培,也就是真味…
我的本专业是蔬菜栽培学,没有果树种植思维,这个阴阳平衡点,我整整找了27年,而且是在下午15点左右在草堆丛中找到的;如果不遇上非法拆迁,这个平衡点应该用10年左右就可以找到。
檇李栽培浓缩了也就五个字:平衡与爆发力。在爆发力中寻求平衡;在平衡中追寻爆发力。檇李栽培从第三年开始必须抛开原来果树种植思路,否则很难种出高品质的产品。65-70多岁不识字、没有任何文化的老人去种植檇李,他脑海中园艺知识是空白的,我教他3-4年,基本可以掌握檇李栽培方法;当我去带一群果树园艺专业毕业的学生去种植檇李时,他们却很难学会,因为他们的同学、老师、及周围的许多朋友均是果树专业人士,学校传统的果树园艺思维而影响了檇李固有栽培技术的掌握。
檇李初探(二)
本文较早发表于1933年3月的《浙江建设》月刊6卷9期上,至今已有88年,文章仍然很有价值,对我们现在振兴檇李生产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现除小标题数字有改动外,依原貌载于本辑,希望对檇李爱好者有所帮助和启发。
受禪表
此碑亦稱《受禪碑》。三國·魏 隸書 黃初元年(220)立。縱270厘米,橫140厘米,22行,行49字。
東漢獻帝延康元年(220)冬十月乙卯,遜位於魏王曹丕,丕隨即登基稱帝並改元大魏黃初。十月辛未,刻立此碑以紀其受漢「禪讓」之事。《受禪表》與著名的《上尊號碑》並立於許昌南曹魏故城漢獻帝廟中(其地在今古城村),廟久廢。《受禪表》與《上尊號碑》同為魏初巨製,不但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書法亦久為世重,故自唐宋以來,迭經著錄。其結構方嚴整肅,用筆剛健斬截,意氣雄偉排宕,且不失漢末名碑如《熹平石經》、《張遷》、《禮器》等骨氣洞達、探穆淵雅的大家風範。明郭宗昌《金石史》評其「書法同《勸進》,雖小遠漢人,雍雍雅度,衫履自飾,亦復矯矯。」趙崡亦謂此碑「隸法大都與《勸進》同」。王世貞曰:「……。余始喜明皇《泰山銘》,見此而恍然自失也。漢法方而瘦,勁而整,寡情而多骨;唐法廣而肥,媚而緩,少骨而多態。漢如建安,晉三謝,時代所壓,故自不可超也。此語得評書三昧。」(《石墨鐫華》)從漢字字體的演變來看,漢末魏初之際,正是由隸變楷的過渡時期.魏初諸刻,承襲漢末《熹平石經》、《鮮於璜》、《張遷》等碑遺緒,在筆法上更有新的突破.具體表現在落筆逆鋒減少,而變之以單刀直入;收筆重頓後迅速提起使成方波,這已經是萌芽時期的楷書的一種特殊筆法。前人對此己多有論及。如清孫礦評《受禪表》和《上尊號碑》說:「二碑余皆有之,雖磨刓甚,然字猶半可識,真斬釘截鐵手也。……率更正書險折法,多從此變出。」楊守敬《學書邇言》亦謂《孔羨》、《範式》、《上尊號》、《受禪表》「下筆如折刀頭,風骨凌厲,遂為六朝真書之祖。」與之稍晚的魏《王基碑》以及吳《谷朗碑》,則更進一步發展了這種「折刀頭」的筆法,字形上亦更似後世的楷書了。故前人論該碑開魏晉六朝楷書之先河,無疑是確當的。此碑無書者姓名,唐劉禹錫說是王朗撰文,梁鵠書丹,鍾繇鐫刻,世謂之「三絕」(見唐韋絢《劉賓客嘉話》)。顏真卿則以為鍾繇書(見宋歐陽修《集古錄》及婁機《漢隸字源》),然二說均無確據,故不足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