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度归档:2023年04月

槜 李(嘉兴特产)

  李(嘉兴特产)
王竹如
(选自19367月《浙江青年》29期)
编者按:这篇文章原载于1936年7月出版的《浙江青年》杂志第2卷第9期上。《浙江青年》是当时浙江省教育厅主办的刊物,发行量颇广。作者待考。有人说即是当时的《嘉区民国日报》社长王梓良,不知确否?现转载于此。除修改少数标点符号及个别错字外,从标题到正文,未作任何改动。
     槜李,一为果名,一为地名,地名见于《春秋》,是越败吴的地方,在今嘉兴。至于果名,照《花史》上载,应远在越败吴之前。早先这里就产生一种佳李,地以果名,才将这地方也叫作槜李的。槜遵为切,许氏《说文解字》:“从木有所捣”。贾思勰《嫁李法》:“腊月以杖微打,正月复打”。所以“槜”,大概是这种李树的栽植法。《公羊传》作“醉李”,或许是讲这种李子的味性。
     槜李由来已久,约计种植的历史怕在二千五百年以上。有人考查古槜李地方,应在嘉兴县西南二十里光景,现在地名草荡,传说即古吴越战场,可是那边现有没有槜李了。近代产生槜李的,却在县东南的净相寺。因此,有人怀疑今之槜李不是真种。然而嘉兴槜李确是国内独有的一个好种,古时嘉兴一带一定种槜李很多,净相寺一带当时或曾栽植,或是移植,岂不是一件绝平常的事吗?
    槜李传布的历史,吴越以前不可考。吴越时大约已名贵了。传说,槜李经过西施的一掐,至今真正的槜李都有这位美人的爪痕。后来战地荒芜真种日少,到得宋时,净相寺还有这种佳李,见于吟咏,有张尧同的“地重因名果,如分沆瀣浆,因思吴越战,未敢尽情尝”。净相寺自从有此槜李,到了清初,当时官吏不去加意保护反而恣意需索,寺僧不堪其扰,顾不得佳种不佳种,多有拿来伐倒以免受累的。这时槜李遭劫,险些断种。亏得事前附近西沈地方有一个绅士名叫李源的,分得净相寺的真种,种在家园里,繁殖到数十株。光绪年间净相寺僧反过来向李园求种,现在闻说寺里只剩一株老本,年前有人在墙外经过,还见在开花,而李氏园中所存的也不多了。因为槜李不能用果实播种,古法只可用压根法,分种繁殖比较自烦难了。
      嘉兴农学者成汝基君,住余贤埭,他家里也曾经分得真种,他曾著《嘉兴之槜李》一文,载在二十二年三月出版的本省《建设月刊》上;文中述槜李的特点很详,以下引用他原文的一节:
“槜李”一号,树性开张自然,成半圆形,甚大。在自然生长者,有树高一丈余,干大七八寸,有徒长性,有落果及隔年结果性,一部或全部小蕊退化,且有自花受粉困难之特性。接木活着力小,约#p#分页标题#e#30%,以芽接为宜,接活着力50-60%。枝梢生长盛,紫褐色。叶是大,深绿色,主脉紫绿色,叶片厚,长枝上之叶为倒卵形,短枝上之叶多拔针形,先端锐,叶缘有细齿锯,叶柄青色,背带紫,托叶退化,密腺肾状形,生于叶之基部。果重二两许,有爪痕,六月中旬成熟,形扁圆,紫红色,中杂细小不正形黄色果斑,斑之分配不匀,有金属光泽。底色肉黄,幼果粉甚多,渐老渐减,至熟稍带白色。肉质细密,琥珀色半透明,浆液极多,惟核之四周,稍有淡黄色之纤维,甜而微酸,有芳香,皮薄易剥。核扁圆形,先端稍尖,基部圆而无仁。
     据成君的调查,槜李有五个品系,号为槜李一号,槜李二号,以至槜李五号。依我的考据和猜测,只有“槜李一号”可以算为真种。从皮色朱红,多浆液,有醉人的甜香、细核、无仁,尤其是有爪痕等许多特点,证明确是古人称咏过的槜李。曹溶诗句:“肤如柰子能加脆”,朱彝尊赋中说:“品胜红云之柰”都状果皮之红;多浆液,像张曹的诗和朱的诗赋都一致的;曹诗:“液较杨梅特去酸”“夏果流甘近蜜房”喻其甜;朱诗:“纤核乃中虚”正说着核细,无仁;诸家都说槜李有西施爪痕的,如曹诗:“验取夷光到甲香”,朱赋:“经纤指之一掐,量心赏之在斯,何造物之工巧兮,化千亿于来兹”,又有诸锦的诗,“……西家施……偶然留指掐,乃与杨家一捻之红争传之”。
       有爪痕当是这种果实“生相”如此,未见得真是纤指的一掐留痕,不过古来确有这样传说,而诗人又都爱以奇艳的故事引用入诗。所谓槜李二号就没有爪痕了,即市上较多的桐乡李。桐乡李有人叫作桐乡槜李,有许多人竟以为槜李是桐乡所产,成君文中也曾引证《桐乡县志》上说:“槜李实产嘉兴净相寺并非桐乡”。所谓槜李二号至五号四种,大致和槜李有些近似,或者系接木变种也说不定,都不及一号的好。
       真种槜李既不多,往年要买槜李可向净相寺可木妻圣(即西沈、嘉兴东南一小村落)李氏定购,数元一斤,只有八个十八,买的人犹恐不得真的。更有些人买来进献达官贵人,视为珍品。近年来果树更少,结果无几。以上两家,无法应付这些主顾,听说已不卖槜李了。除非是要好的亲友,或有特别交情的,才可以得到这珍品的赠送。于是槜李的名贵,在今日简直成为“无价之果”了。
     那末,槜李只能算是嘉兴的名产,不久的将来不是成为历史上的产物吗?不,嘉兴在三四年前政府曾筹设一个“槜李园”,园在东门外东塔寺旁,现归县立农场管理。园中栽着的槜李,五号都备,种子系从净相寺,木妻圣,余贤埭等处分来的,共有数十株。李树大的有一人一手高,去年起已稍能结几个果子,从这里又移植一部分到双桥去。写本文之前,我曾跑往“槜李园”参观,有几株已是“绿叶成阴子满枝”了。预想这历史上有名的佳果,日见繁荣,几年之后,我们的嘉兴怕不又成了槜李城吗?

嘉兴槜李衰落原因及复兴意见

 
  
(选自19369月《浙江建设》103期)
 
编者按:本文原载于1936年9月出版的《浙江建设》月刊第10卷3期上。作者应是当年嘉兴县从事农技工作的人士,具体情况不详。六十多年后重读此文,使我们感到:他从业务技术上分析李生产的症结是有见地的;他所提出的对策和方案,在许多方面,至今仍有实践价值和参考作用。特依原貌转载,供读者研究。
 
一、绪言
槜李为果属珍品,原产于嘉兴(有谓原产于桐乡者,非),名播遐迩,其栽培历史,已垂二三千年(春秋时嘉邑已名槜李),分布于桐乡、崇德、海盐各县。初时生产颇盛,近代以来,因乏人研究改良,真种渐少,衰落日甚。无论为保存特产名种或增加农业生产,均有设法改良复兴之必要。兹先将其衰落原因略述如下,以为对症施药之根据:
(一)苗木之供给不足:1、认佳种为秘宝,不愿外传;2、接木技术错误;3、本性活着不易。
(二)生产条件不妥善——施肥、修剪、防除敌害等作业不注意,以致生长不健,结果减少。
(三)品系本身有缺点——品质最优良者,多歉收之年。
(四)对于贮藏运销方法不注意,不知加工制造,在昔生产旺盛时代,必有过剩贬值现象,致种植者逐渐灰心。
二、复兴之意见
槜李衰落原因,既如上述,其复兴之道,拟自研究试验、繁殖、推广及指导方面着手,兹分别述下:#p#分页标题#e#
甲、研究试验
(一)品种比较试验与改良  槜李在表面上似为李之一品种名称,而实际上其内部尚有多个各具不同特性之亚变种,经济价值互有高下,须经比较试验确定之,以为栽培之根据。或则有品质虽佳而产量不丰,或有产量虽丰而抵抗能力薄弱者,则宜设法输入他处品种或砧木,应用杂交嫁接等方法以改良之。又李果中本多自花不受精现象,须以混植法补救之。据调查所得,槜李亦复如此,是则混植之适宜品种及距离,亦有试验确定之必要。
(二)土壤肥料试验  净相寺槜李之所以为最好者,以情理度之,当不外其土壤性质特别适合。寺人尝谓槜李树性清洁,灌溉亦宜清水,最忌粪土及一切秽恶之物云云。虽然,采果植物之肥料,当求三要素平均分配,单施氮肥(粪土垃圾多氮素),易致徒长多病,若据此即谓绝对不喜粪土,似亦未可全信。盖凡属植物,均需吸收养料,以供体质果实之构成,即使土地极度肥沃,浇水足以使其养分分解,而日久之后,必致地力耗竭,此或即为自来槜李寿命短促之原因。所以凡关于土壤组成状态,各种砧木对于不同土壤之适应能力,肥料之种类、用量及施用时期,均须为精密之研究与试验。
(三)整枝及剪定  桃李同时成熟,人皆重桃轻李,故于李树之整形剪枝,亦多忽略不精。槜李之结果习性,稍异于常种,即各亚变种间,分枝之势力性状,亦复大有不同。是以各种整形、剪枝、疏果等作业之法度,应参考已知之理论与方法,继续为实地之试验,俾获得精确之结果。
(四)防除病虫害试验  可分生理的(免疫素)、机械的(挂袋剪定等)、药剂的、生物的四方面,研究试验其实施的可能与方法,并比较各个间之效力成本,以谋切实的应用推广。
(五)繁殖方法试验  真种槜李嫁接之活着率,较其他果树为低(30%-50%);尤以农人不明接木原理,常以壮年树为砧木,接着点高悬空间,繁殖更为困难。为求造就多量苗木以供普遍推广计,对于接木之方法、时期,以及各种砧木之亲和力,亦有试验之价值。至于其他压条扦插等方法,亦可酌量试行之。
(六)果实贮藏及利用试验  鲜果丰产,集于一时,每致供过于需,贬值求售,对于栽培者之利益及事业之发展,关系甚巨。若能贮藏稍久,则可运输远地,扩大销售区域;或则制作果酱,装为罐头,均为消纳鲜果推广栽培之要则,其有待于研究试验,不下于品种种植诸项也。#p#分页标题#e#
乙、繁殖
苗木之是否优良,为栽植能否成功之先决条件,微特品种之遗传性须求确实优良,即砧木之生长能力,接着部之愈合状况,亦莫不有极大之关系。除关于改良上之试验研究已如前述外,并为求先期推广树立复兴之基础计,拟先尽量采取现在认为佳良之品种,即与前项试验工作,同时从事繁殖。以嘉兴县立农场为繁殖中心,各个合作果园,亦可附设苗床,培养砧木,由农场派员嫁接,即可随时传授嫁接培育之技术,以为农民自行扩充之起点。
(一)砧木之养成  分桃李两种,秋季搜集种核,加以适当处理(叠层促生法或种壳破坏),翌春设苗床播种之,随时除草修剪,较大者秋季即可嫁接。
(二)嫁接  就一二年生实生苗于春季秋季以切接及芽接法嫁接之。
(三)培育  成活接株之管理,务须注意其生长之强健,并修剪诱导其树姿之养成(嫁接后第二三年冬季,始可定植果园)。
丙、推广及指导
(一)推广方式
推广槜李,为自身之需要,及辅助合作事业之发展,以采取合作方式为原则。除尽量利用现有组织外,并得斟酌实情,特予指导组织专业经营之产销合作,以求稳固充实。兹约举推广方式如次:
1、合作示范果园  特约合作联合社、合作社或预备社,辟地经营,由农场供给苗木,传授各项重要技术,以为复兴工作之倡导。先就合作推广区办事处附近选择设立,逐步扩展。二十五年度内,因苗木关系,拟先于真如区及王江泾区(农场附近)设立二处。
2、奖励专业经营  专业经营者,注意力集中、生产上之技术条件,必较完备,可得较好之结果,以为表证;反之,专业经营者,注意力集中、生产上之技术条件,必较完备,可得较好之结果,以为表证;反之,专业经营者一有失败,其所受之损失及对于整个事业所发生之影响,亦必较大。是以对于专业经营者之指导与辅助,更须特别注意。#p#分页标题#e#
3、副业经营  各个农家的副业栽培,当为槜李生长之大本营,亦即复兴槜李之最大目标,惟在推广的步骤上,必须让前列二项为先驱。且副业栽培之推广时,仍须有集体的组织为中心,以发挥合作之力量。换言之,即以合作社为推广分配出发点,或指导栽培农家实行合作社为推广产销是也。
(二)指导要点
1、栽培  下列各点,为一般指导标准,在副业栽培者,可以酌予变更。
1)择地及整理——宜地位高燥,土质深厚轻松,地味肥沃,地势稍有倾斜最上。如渗杂瓦砾碎石,可使排水佳良,并无妨害。种植之前,应精密深耕粉碎,并于定植孔穴内施以腐熟堆肥等为基肥。
2)距离——视地力及品种不同,自一丈四尺至二丈。
3)混植——槜李有同品种不受精不完全习性(有小蕊发育不完全者),每果园内,须配合其他品种李树混植约自十分之一至二十分之一。如果园面积大时,不妨以其他富有经济价值之品种,为较多之混植,使之亦有整批产品,便于销售。
2、土地管理  除草耕锄为一般保护地力之常法,无庸赘述。施肥方法,以树龄而不同,大凡幼龄树需氮素肥料较多,结果壮树需要磷酸加里肥料较多。施肥时期,早春秋冬,各有功用,不可偏废,惟后者宜用迟效肥料,详细决定,当俟试验之后。又在幼龄果园中,间隙甚大,应利用之为补空栽培,既可被覆地面,又得补助收入,以生长不高之蔬菜或豆科植物为最佳。
3、整形剪定及疏果  李之需要整形剪定及疏果,虽不如桃梨之甚,惟绝不注意,一任自然生长,仍能发生:1、结果年龄延迟,2、树姿不整齐平均,3、果枝丛生顶端,下端空虚,且长果枝生成困难,4、隔年结果,5、病虫害易于滋生,6、缺少更新机会,寿命较短等流弊,观于嘉兴槜李之衰落,益复信而有徵。据现在已知者言,李果当以幼龄时养成杯状形,以后剪除弱劣枝梢,任其半自然生长为最佳如以后试验更有新的发现,自应随时指导实施。至于疏间过多之果,无论何种果树,均可施行,无烦详言。#p#分页标题#e#
4、防除病虫害  在前述试验未结果之前,唯有尽量应用已知各种防除方法,如毒杀、薰蒸、消毒等药剂之应用,剪枝、挂袋作业之厉行,刮皮、翻土等清杀潜伏卵虫菌胞方法之实施,均可斟酌实际状况,指导试行,一方面并可作研究试验之参考。
5、指导合作运销及果品贮藏加工  合作运销,前已确立原则,在举办时,当指导其分级、包装、运输等技术上之问题,以冀获得最高之价格。加工或贮藏之实施,乃与运销业务相长相生,亦应由合作方法为之。制造罐头,由社员分散从事,或设小规模工场集中从事,均无不可。贮藏方面,必须有地窖或冷库等合作设备。
三、结论
槜李虽称名果,而因囿于一方,研究者少,设备改良复兴,甚少成规可资借鉴。上述各端,各据调查所得,参以一般果艺学理,推论而成,挂误之处必多,实施之时,务宜默察实际情形,随时补充更正。倘承农界先进不吝赐教,更深感幸!

嘉兴之槜李

 
  
(选自19333月《浙江建设》69期)
编者按:成汝基是嘉兴余新镇人,抗日战争前即从事农技工作。他在青年时期即有志于复兴李,在1930年以前系统地调查了李株系情况,搜集不同的单株,分类为五个品系,自己投资数千元,在家乡创办李园,进行观察试验和示范推广。同时他还大力呼吁复兴李,与一些有志之士共同进行推动,终于在1935年在县农场下兴办了东塔李园,着手更大规模的示范和推广。他对恢复家乡李的研究和生产,作了很大的贡献。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摧毁了他美好的设想。1952年前后,成汝基曾任嘉兴农校教务主任。五十至七十年代工作在嘉兴农业战线上的不少人,曾听过他讲的《果蔬栽培》课,跟随他实习过果树修剪。1957年后因历史原因默默回到余新老家,不久死去,研究资料尽已佚散。但他早年发表的文章还可看到一些,这是他留给后人的可堪告慰的学术遗产。本文较早地发表于1933年3有的《浙江建设》有刊6卷9期上至今已68年,文章仍然很有价值,对我们现在振兴李生产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现除小标题数字有改动外,依原貌全载于本辑。
绪  言
      槜李一物,载诸史籍,名闻嘉禾,自来称为果属之珍品。颜色鲜艳,红晕透显,琼浆玉液,一吸可尽,虽甘露醴泉,不克媲美。惟国人不重视李果,乏人研究,迄今仅供文人逸士咏唱之资料,盖已硕果仅存矣。嘉兴县政府建设科以槜李原种实有保存扩充之必要,于东塔寺朱买臣墓旁,辟地数亩研究之、栽植之,已规模粗备,如继续经营,可蔚成大观。爱将槜李之大略情形,述之如下,敬乞高明指正!
原 产 地
      槜李之原产地,传说不一,或谓桐乡,或谓嘉兴。据《槜李谱》(嘉兴王逢辰著于同治九年即西历一八七○年)云:“槜李见于春秋,地以果名也。嘉兴为古槜李地,郡邑多产佳李,唯里中净相寺所产,为真种子。”又据《桐乡县志》云:“槜李实产嘉兴净相寺,有西施爪痕者为最,并非桐产。近因南乡间亦有此李之种,而嘉乡之李,亦有售于桐城市上者,寇乱初平,某令遽以馈上官,夸为桐产,从此每届果熟之时,遂成例馈。”又据《春秋大事表》:“古槜李(城名)在今嘉兴府嘉兴县南四十五里”证诸事实,净相寺地适在嘉兴县南四十五里许。视此三端,槜李之原产地,似属在净相寺;然均无确实证据,尚难定论。至该寺何以得此佳种,恐系由僧人自他处移李栽植,偶然得此自然育成之佳种,亦未可知。而究由何人何时何地移入,而又由何种品种育成,无从稽考。惟依槜李之外形而论,当属原产我国南之之东洋系统无疑也。#p#分页标题#e#
历史及分布
      槜李栽培起源于何时,无可稽考,考诸古籍,惟云:“地以果名”。《槜李谱》又云:“鲁定公十四年,越败吴于槜李”,以此证之,春秋时,嘉邑已有槜李之名。当斯时槜李之栽培已盛,而其栽培起源,当于其时前若干年,不难意断。而春秋迄今,已有二四七一年,则槜李之栽培,当在二四七一年以前。惟当时未入文人唱酬,无籍可考。至宋张尧同有《净相佳李》诗,明李日华《紫桃轩杂缀》载有徐园槜李及黄涛《咏槜李城》诗,于是槜李之名遂显。至清初除钱牧斋谦益《初学集》题咏外,曹倦圃溶《静惕堂集》,朱竹垞彝尊《曝书亭集》均有槜李诗。以上率为散文诗赋,直至同治九年,有嘉兴王逢辰者,著《槜李谱》,内分三十条,及《桐乡县志》记载潘园李及槜李之原产地及两者之区别,可为研究槜李之嚆矢。嗣后净相寺之李,惨遭火劫,真种日少,时至光绪年间,母本尽凋,分本有无保存,尚不可知。寺僧为保留槜李原产之古遗迹,私下求得木妻圣寺(编者按:木妻圣寺,应为新篁栖柽村,亦即西沈村,下文同。)李氏园中分本四株,植于寺中,现树龄尚小,结果无多。
       槜李之传入桐乡年代,亦非近迩,按桐乡之设,在明宣德五年,该县志有“寇乱初平”等语。查宣德以后及于清代为寇者,有鞑靼、倭寇、浩罕、玉素普及洪秀全等五次,鞑靼之寇,其时交通不便,似与浙江无关,后三者年代甚近,最远者亦不过百年,当地长者,当能知其大概。然询诸当地老者,俱云年代久远,不克尽知。此之所谓寇乱,当指倭寇而言。倭寇在明正德年间入寇浙江,作乱多时,于正德四十二年陷平海后,为戚继光所平,槜李当于其前传入侗乡,其后栽植,盛极一时,声名大振(编者按:桐乡县志所谓“寇乱初平”语,是指太平天国失败,作者认为指倭寇乱后,有误)。时至今日,槜李为桐乡所产,人均知之;然栽培之势,亦日见其衰落矣。至今分布之地渐少,惟县南屠甸寺左近之蒋家桥、香狮浜、桃园头等处,年产不过五千元之谱。
      海盐澉浦山中,昔日出李亦多;惟无古籍可考,未知始自何时,如何传入,槜李谱上“海盐之澉浦山中种并不绝”一句,为唯一之记载。近今渐有向六里堰移转之势,栽培极盛,年产约二万斤,为槜李之最大产地。
      昔时梅里(东瑶庵附近)均有栽培,专供寺僧贩卖及馈赠之用,而近今亦衰落无余。光绪年间,木妻圣寺有李少园者,家小康,好诗文,家园中多植此李,作求诗撰文之饵,而今人去园荒,已大不如前。民国初年,有葛氏之戚友,赠以桐乡槜李两株,今植于杭州炮台山五云农场,其后繁殖不少,分与笕桥浙大农学院园艺场植物园及湘湖农场果园,嘉兴县立苗圃亦得分本十余株。至民国十九年,由俞某带往南京,今金大之槜李,即此次传入,亦系桐产。同年间有成某者,作一有系统之调查,采得各地标本,查得各地所产略有区别,大致得分五种,现已集得各种小树,植于嘉兴余贤埭家园,以供一己嗜好之需,故无多量繁殖。民国二十年,有嘉兴蒋某,请桐乡乡人嫁接十余株,今植于南门报忠埭对河园中,其他如嘉兴曹王庙及石燕村、杭州闸口对江仁圃桃园、严官巷吕仁圃桃园均有之,然为数甚少,真假难定,传入之时,亦不易考。总之,槜李之在今日,犹以净相寺为最佳可知,故纯种当仍在嘉兴净相寺也。
#p#分页标题#e#五品系之区别
        槜李屡为火劫,真种日少,考古者或务名而失实,居奇者更杂伪以乱真,鱼目混珠之弊,时有所闻。今将调查所得,转载于此,以供同好。
      槜李一号  树性开张自然,成半圆形,甚大。在自然生长者,有树高一丈余,干大七八寸,有徒长性,有落果及隔年结果性,一部或全部小蕊退化,且有自花受粉困难之特性。接木活着力小,约30%,以芽接为宜,芽接活着力50-60%。树梢生长盛,紫褐色。叶中大,深绿色,主脉紫绿色,叶片厚,长枝上之叶为倒卵形,短枝上之叶多拔针形,先端锐,叶缘有细锯齿,叶柄青色,背带紫,托叶退化,密腺肾状形,生于叶之基部。果重二两许,有爪痕,六月中下旬成熟,形扁圆,紫红色,中杂细小不正形黄色果斑,斑之分配不匀,有金属光泽。底色肉黄,幼果粉基多,渐老渐减,至熟稍带白色。肉质细密,琥珀色半透明,浆液极多,惟核之四周,稍有淡黄色之纤维,甜而微酸,有芳香,皮薄易剥。核扁圆形,先端稍尖,基部圆而无仁。此种现今惟木妻圣寺李氏园中净相寺及余贤埭成氏家有之。
     槜李二号  此种与前种大同小异,接木活着力稍大,果形稍小;且不具爪痕,病虫害较多,结实不如前种困难。此种以桐乡为最多,而普通现在所谓槜李,大都指此而言。
      槜李三号  此种成熟稍迟,普通七月下旬成熟,产量中等,小蕊完全,自花可以结果,惟不如他花授粉之优良。生长甚强,不徒长,抵抗病虫害力大,落果少,果形扁圆,皮暗紫色,黄斑稍浓且大,浆液亦多,甘酸得宜。此种惟李氏及成氏园中有之,接木甚易。
      李四号  树性开张直立性,树梢绿色微带紫。叶密稍强,背黄绿色,叶柄短,黄绿色,托叶密腋均退化。果实重一两许,果顶外突,形如球面,六月下旬成熟。果粉不多,果皮淡紫色,浆汁少,带砂性,纤维稍多,味淡而微酸;肉质疏松,淡琥珀色,离核有仁。抗病虫害特强,接木容易,落果少,隔年结果性不盛。此种桐乡木妻圣及成长有之。
      #p#分页标题#e#李五号  此种类似四号,果形稍大,成熟常迟,普通在七月上中旬成熟,小蕊半退化,自花不易结实。此种以六里堰为最多。
注:旧制一斤等于十六两
衰落原因及改进管见
      槜李栽培至今,有退无进,考其原因虽多,要之无人研究,所以真种日少也。兹将普通衰退原因,述之如下:
(一)苗木供给不足。
1、认佳良品种为秘宝,不愿外传;
2、接木法之错误,惯用高接;且不明接木原理,因之活者更少;
3、接木本性不易。
(二)品系之缺点,一二两号品质虽佳,每多欠收,三四五号品质稍逊。
(三)一定面积内产量低减。
1、混栽杂栽及植距不适;
2、施肥修剪不注意;
3、病虫害防除不力。
(四)贮藏包装及运输方法不良,生产费无形增高。
(五)不善利用槜李,均供食用,不知设法制造,因之时有产物过剩之患,无可广植。
(六)不知创立合作社,实行合作。
槜李业不能发展之原因,已如上述,更将改进办法,分项述之如下。
(一)育苗区:专繁殖苗木分布各处。
(二)模范区:以科学兼经济的方法经营李园,藉以示范。#p#分页标题#e#
(三)试验区:
1、品系比较试验:注意丰产性、品质及病虫害抵抗性;
2、肥料试验:注意肥料种类及施肥量;
3、土壤试验:注意各种砧木对土壤之影响;
4、接木试验:注意接木方法、时期及对各种砧木之亲和力;
5、修剪试验:注意各种整形、夏冬剪枝及摘果等;
6、病虫害防除试验:注意生理、机械及化学三方面;
7、品系经济栽培之试验;
8、果实利用试验。
结  论
       嘉兴县政府筹设槜李园,其目的有三:一、保存佳种,二、复兴嘉兴李业,三、推行各地。现分五个步骤进行:第一调查本县及邻县槜李实况,同时收集五个品系之幼苗,从事栽植比较;第二将认为经济上之优良品系,加以繁殖,设立科学兼经济之示范区,并推广之;第三从事各种试验并设立补习教育机关,养成实用人材,下乡推广或自营;第四指导组织合作社,主持共同贩卖,及评品会展览会等事项;第五输入国内外优良品种,行杂交变异、实生等方法,实施品种改良,完成原定目的。

槜李啊槜李

 


选自1998717日《嘉兴日报》  作者:陆明





槜”字很冷僻。嘉兴古称李,嘉兴人当中,能识这个字的恐怕也不会太多。一次,我去肉店买肉,和肉案上的闲聊,他拿“”字来考我,不想我识了,大惊,以为我真有学问。这个肉案上的,家住竹林,那里以前出李的。李一词,最早记于《春秋》,鲁定公十四年“五月,于越败吴于#p#分页标题#e#李城。”西晋杜预《春秋》注:“吴郡嘉兴县西南有李城,其地产佳李,故名。”这是李“地因果名”最初的解释。鲁定公十四年即公元前496年,据此推算,嘉兴出产李至少在2484年前了。

《汉书》李作“醉李”,《公羊传人》作“就李”。嘉兴土著语音,“就”读如“醉”(入声),可见古时的禾人都是把李当作醴酪那样的美味来形容的。

”字本义,旧时文人都引许慎《说文解字》:“#p#分页标题#e#,以木有所捣也,从声。”以为“即捣的意思”。这种解释,我总觉得有些冬烘气。史地学家谭其骧认为李是古越语地名的汉读,谭先生此说极是。嘉兴有不少古地名是无法解读的,如“柴辟”你能说这是什么意思?

美人名果

风流蕴藉



吴越争战,首尾三十来年。公元前494年,吴王夫差败越于夫椒,越王勾践乞和,派范蠡献美。于是民间流传西施在去吴途中路经嘉兴,品尝李并留下唇痕印的故事。这故事很美,但我总怀疑是文人的创作。中国的文人大多有色癖,不能像帝王那样专宠佳丽三千,便移情于风物,遂有贵妃荔、胭脂柚、西施臂(藕)之类的艳称。汉贡樱桃、唐贡荔枝,当时诗人题咏不绝。李却要到南宋时才见之于诗文。宋理宗时(#p#分页标题#e#1225-1264),诗人张尧同在他的《嘉禾百咏》“净相佳李”中率先一唱:“地重因名果,如分沆瀣浆。因思吴越事,未敢尽情尝”。诗,做得并不出色,有点类似现代人文文学创作时的主题先行。但尧同的诗一出,净相寺的李却从此声名大振了。明代大文学家李日华,名士吴鹏等,为李写下了不少优美的文字。这一时期,除了净相寺,嘉兴的潘园、徐园、新篁的太平寺和王店的东瑶庵,都以产槜李著名。到了清朝,大诗人朱竹垞的《鸳鸯湖棹歌》一出,多记山水风俗物产之盛,和者甚多,净相寺李之名喧腾于京中士大夫的声口。“徐国青李核何纤,未比僧庐味更甜。听说西施曾一掐,至今颗颗爪痕添。”这首诗简直成了美人名果的千古绝唱。从清初到清末,净相寺李处于时隐时现的状况,比较完备的一个总结是,同治九年(1870)新篁王芑亭刻印了他著的《李谱》,谱前载当时士宦、名流二十三家诗文。稍后,光绪二十八年(1902),新篁栖柽李少园刻《龙湖#p#分页标题#e#李题词》、《龙湖李题词续刻》两册,“题词”中所载诗人有70余名之多。龙湖李是少园的祖父泉石公在嘉庆年间从净相寺分栽而成的,佛门禅种,自然为文人骚客们所看重,加上李氏一门的风雅好客,龙湖李的雅集余韵,延续了近百年之久。

寺院珍品

难逃劫数



净相寺在城区东南21公里处,寺建于南齐(公元500年前后),历代多次修葺、重建。今独存银杏树一棵,不见记载,疑为元代所植。净相寺李,以形圆微扁,皮色殷红,密缀黄点,可一吮而尽著称。寺里的和尚,精于果圃园艺文学,积有#p#分页标题#e#李嫁接、栽植的秘法,不轻易授人。和尚对于李的食法也甚有讲究,于采摘后一二天,贮果于蓝花细瓷盖碗中,待其红晕透彻,鲜润如琥珀时才从容品味。到抗战初,净相寺李更因稀少而珍奇了。我的老世伯彭辅邹先生,抗战时期为当地的名人,以他和寺中和尚的交情,也仅有过一次品尝李的口福。净相寺李得不到传承发展是事出有因的,早在清初,朱彝尊作《李赋》时就特别提出,“近苦官吏需索,寺僧多伐去,将来虑无存矣。”清代以来除了官吏“需索”,还有地方恶绅的无厌敲剥也使和尚们苦不堪言。此外,战乱也是催使李树毁的原因。如龙湖李,敌伪时园中二百余株李全被汉奸部队砍去烤火。

40年代末,净相寺#p#分页标题#e#李仅剩西房和尚余泰养护的一棵,这棵李,搓枒苍朽似百年老梅,望之如有灵魄,不数年后也即溘然物化了。

民苑

有待品牌



80年代初,我和新篁乡的徐俊其曾经过一次李的民间调查。我们把新篁、竹林、净相跑了个遍,所访所见,大约只有二三农户种有零星的几棵李,且以俊其的经验,还难断定这几棵劫后遗种的真伪。慢慢的,我把寻访李的心思放下了。过了二三年,许岩忽然从净相寺带回几颗李,我得尝一枚,果然甜香扑鼻,有如醴之美。但细审果形,逊于“王谱”所记,因此也疑着,却不对岩兄说破。1994#p#分页标题#e#年春,因一次极偶然的机缘,我得识凤桥三星村果农陆建民,他家有一桃李园,雅称“民苑”。植有数十棵李,其上品之果,如“王谱”所记。建民的令尊陆国钧先生,本是乡间的乐师,兼擅园艺,年轻时从竹林争栽净相寺遗种,经父子两代数十年培育,才使树种得以绵延。建民文化高小,凭自学精通果本,且能文。今年夏初,他把七年前写的《创育高优晚李新品种》的文章拿来给我看,说的都是行话,我不大能懂;但他对李进行的化学能、太阳能、物理能的综合测经验,形之于文,字字凿实,使我感到李的高产并非虚妄。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年来,桐乡百桃的李已专美于先。桐乡历史上隶属嘉兴,其百桃乡桃园村一带,也是李的原产地。虽至解放那年,桐乡县李歉收仅产560公斤,然在#p#分页标题#e#50年代初,桐乡人就携李参加全国土特产会展出。被评为全国优质果品。1958年还应朱德委员长信邀,12株桐乡李苗引至北京试种。70年代,省、市、县有关专家先后两次在桐乡共商保护李种质资源的措施,80年代中期,省农科院在桐乡召开全省李、杏果品鉴评会议,桐乡李又评为省内优质名果。有材料说,桐乡市政府历年来仅投入百桃桃园村一位李姓果农承包的李园的资金就有近10#p#分页标题#e#万元。

曾是“皇袍加身”的宫庭贡品,在市场经济的今天,有了“品牌”的包装,更是“如虎添翼”,成了专销香港的“金枝玉叶”。本地人依然是有缘无福品尝一口。

嘉兴果农建民的“民苑李”惜无品牌,个人的力量也有限,所以就只好让美于后了。

我写此文,虽亦意在为建民作一鼓吹,但更多的是心疼:嘉兴人是不是对李薄情了点。

抢救槜李是需要永久延续的行动

杨秀兰    
选自2005929日《嘉兴日报》第四版

“街上叫卖的李基本上不正宗。”听人这么一说,记者倒也不吃惊,本来就是,要是能满大街这么叫卖,那李还能称其为名果吗?正所谓物以稀为贵。可就是这话题让人一直没搞明白:不是名果吗?不是只有我们嘉兴一带才特有的吗?那为什么不大力开发,变成农民致富的渠道呢?随着采访的深入,记者这才弄懂了:抢救李其实跟抢救大熊猫似的,没那么简单,因为这果子实在是太娇贵了

#p#分页标题#e#

 
李曾面临灭绝

嘉兴有个民间的李研究会,那还是杜云昌等人发起的,当年他从市长的岗位退下来,就立下了决心:抢救李,所以几年来嘉兴的李包括其他地方的李的保存与生长情况,可以说杜云昌的心里有一本帐。在他送与记者的《李历史文献汇刊》中记者找到了这样的相关资料:李在嘉兴已相传2500多年了,它既是名果,又是古地名,现今嘉兴市域古称李。可以说“#p#分页标题#e#李”是嘉兴的誉称。

李研究会秘书长冯家俊几年来对李的保护也是情有独钟的。他说,在古代,李都是一家一户庭院式种植,而且历朝历代都作为贡品进贡的,在中国的《果树志》中,嘉兴只有李作为原产地果树被列入其中。可见李之珍、之贵。

但名果李由于自然环境的变迁和经济社会的变化,时兴时衰,至1978年已所存无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李又一度有所发展,但不久又陷入低潮,最主要的原因是#p#分页标题#e#李自身的缺点。由于长期以来都是一家一户分散种植,没有进行过系统的选育,造成了树性的改变。首先是花器退化,雄蕊的裸蕊特性使得李花不易授粉;其次,由于李树常在春天三四月份开花,而那时北方的冷空气时常袭来,常受到春寒、霜冻、大雾等天气的影响,而冻害对于李花是致命的;再有就是工业的发展造成了空气及河水的污染,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李的生长环境。因为李的收获期有“大年”、“小年”之明显分别,提供商品不稳定,失信于市场,因而李栽植者的得益也不稳定,“种李不如种桃子”,出现了上世纪90年代初砍伐新植李的现象。王氏、朱氏两部《李谱》中都记述了“丰年销路不畅,歉年求之不得”的事实。#p#分页标题#e#

据统计,至1998年,全市仅有5000株左右,而且挂果率低,1999年估计产量约5000公斤,只及抗战前夕桐乡屠甸一地的产量。同时,在现有李果树中,果实成熟期参齐不齐,如1999年竟相差近30天,因此果形、品味也相差很大。由于长期处于自然、自发的生产状况,没有培育出真正的珍品,也缺乏李真伪的鉴别标准,所以导致市场上冒充李甚多,损害了#p#分页标题#e#李的名声。

尽管嘉兴古称李,但至今很多“老嘉兴”也只是“听说过”,却不知其所以然。因此,嘉兴李之名果亟抢救和中兴,以李文化为代表的嘉兴吴越文化,也需要宏扬和光大。

杜云昌说,要抢救和发展李生产,必须继续前人的研究成果。为此他与史念两人搜集整理历史资料,先后编印了两辑《李历史文献汇刊》。他说,嘉兴古称李,我们的李研究会,不仅要研究李之果,也要研究#p#分页标题#e#李之地。李地、李墟、李城、李乡、李池等,特别是古战场、古城堡,都与吴越两国在嘉兴这块土地上争疆夺地、角逐风云有关,这些地方也正是越王夫妇、范蠡、西施入吴返越所经之地。历代文人墨客、上层人士在李之地品尝“仙果” 李,被视作一种高雅之举,“饷李、品茶”,吟诗作画,留下了不少名作,小小一棵李,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很值得我们去研究。

所以他们甚至设想成立一个包含吴越文化、吴越战争、历史地理跨领域的学术团体。

#p#分页标题#e#一个李种植户的经历

陆建民是嘉兴李种植大户,从父辈开始他家就种李,可以说是祖上传下来的。他所在的凤桥镇一直就有种李的传统,只是规模都不大,多只是堂前屋后栽上三五棵。

“上世纪50年代,那时候开荒种地,父亲在开出的土地上种了一些,1958年土地收归集体,大兵团作战,由于缺乏管理,一二年之后这些李树大都死亡,后来家父又重新培养了一些小树。”陆建民向记者娓娓讲起父辈种李时候的情形。父亲种#p#分页标题#e#李,陆建民也跟着学,10多岁的陆建民就学会了嫁接。但他真正开始大规模种植李是1998年。

陆建民说自己种李完全是出于爱好,“要是没有这个兴趣,是不可能种好李,也不可能有耐心的。”他说,一棵李树从栽种到结果起码5年,等到丰收还要两三年,并不是一投资马上就有回报,这要敢于冒风险才行。从1998年至2005年,今年正好是第八年年头,理应是大丰收,但陆建民的#p#分页标题#e#李园却在这丰收之年遭到了意想不到的空气污染重创,5李园几乎颗粒无收。

“那段时间我的血压一下子就升高了。”陆建民扼腕叹息。凤桥农技站的冯书记连连感叹表示惋惜。他说,李是“万花一果”,它的营养期特别长,当年长的果子它的营养期特别长,当年生的果子都靠前一年的积累,李“贵也就“贵”在这里,现在非但今年的李结不了果,明年的果子也结不成了。现在陆建民正在考虑把受污染的这片李园改种苦瓜。

正如上面提到的,李种植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因此鲜有农户问津,就是以前种过#p#分页标题#e#李的农户也纷纷改种桃树或者葡萄。同样种果树,其它果树只要一两年就能产果,而李却要花七八年,同样是果树,李的产量又极不稳定。陆建民告诉记者,李的产量低、不容易座果,这跟李本身的特性有关系,它对环境的要求比较高,特别是空气和气温对它的生长影响较大。凡是李能结果的地方,一定是空气好、水质好。“今年花期的气温在2829摄氏度,是最适合李生长的温度,所以果子结的比较好。但去年就不行了,歉收了,就是因为花期时气温太低。所以我有一阵子在花期搞大棚保温,等连体大棚搞好以后,结果就比较隐定了。”

转眼七八年过去了,在省市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嘉兴市#p#分页标题#e#李抢救性保护工作得到了实质性的进展:种植面积达到774亩,一般年产量63.6吨,年产值209.36万元。全市李共有三大类品系,主要分布在凤桥、百桃、洪合三块区域,其中凤桥的品系最早熟,洪合的品系最迟熟,品质以百桃、洪合的品系较佳。

嘉兴市李种质资源辅建在东栅街道缪家圩村,面积6.02亩,现有19个株系,220#p#分页标题#e#株,授粉树36株。2001年,李研究会收集了全市19个株系(其中市本级18个,桐乡一个),培育了近1000 株树苗,作为建立资源圃的基础,李树苗生长良好,到2003年有少量李树结果。2004年有#p#分页标题#e#15李结果性能好,以中迟熟品系为主,由于3月中旬连续低温降雨,造成幼果大量脱落,再加之台风影响,全市李产量极低,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产量最低的一年。

从整体情况看,目前仍面临着一些问题,主要是全市李种植面积不大,发展速度缓慢。

李保护将走向何方

李贵为名果,就主注定了它的发展之路依然充满荆棘。不少人都表示了他们的担忧。

现在#p#分页标题#e#李研究会员只有30多名,冯秘书长告诉记者,这些同志都是无偿义务为研究会工作的,不计报酬,是真正保护李当作一份事业在做,但随着这些老同志年纪渐渐增大,新的接班人又找不到,研究会面临青黄不接,发展更加难以维持。

更令人痛心的是一边在呼吁抢救性保护,另一边却是好不容易才培育出的品系遭到破坏。环境问题已经成了李发展的一道屏障。冯秘书长说,李是娇贵的植物,对空气、水的要求都比较高,所以果子结得好的李周围一定是空气好,水质也好。杜云昌也说,以后培育李一定要选远离污染的地方。

另外,嘉兴的李市场目前也远未成熟。陆建民说,因为桐乡有一片#p#分页标题#e#李园从解放之前一直保存到现在,已经名声在外,所以很多人印象中总是桐乡的李最有名,而嘉兴产的李往往被桐乡的商贩收购,然后再以高出几倍的价格出售。“我认为要打破大家这样一种固有思想,首先要保证自己的果子好,然后要发展大果园,造成影响,别外要组织评比活动,同时配合媒体宣传,打出嘉兴自己的李品牌。”虽然遭受了重创,但他仍然对李种植前景充满了信心,他也让记者感到欣慰,因为毕竟有一些这样的人还在保护李的路上坚定地向前走。也许,后面还有,也许将来还会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