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度归档:2023年04月
嘉兴槜李衰落原因及复兴意见
嘉兴之槜李
槜李啊槜李
“槜”字很冷僻。嘉兴古称槜李,嘉兴人当中,能识这个字的恐怕也不会太多。一次,我去肉店买肉,和肉案上的闲聊,他拿“槜”字来考我,不想我识了,大惊,以为我真有学问。这个肉案上的,家住竹林,那里以前出槜李的。槜李一词,最早记于《春秋》,鲁定公十四年“五月,于越败吴于#p#分页标题#e#槜李城。”西晋杜预《春秋》注:“吴郡嘉兴县西南有槜李城,其地产佳李,故名。”这是槜李“地因果名”最初的解释。鲁定公十四年即公元前496年,据此推算,嘉兴出产槜李至少在2484年前了。
《汉书》槜李作“醉李”,《公羊传人》作“就李”。嘉兴土著语音,“就”读如“醉”(入声),可见古时的禾人都是把槜李当作醴酪那样的美味来形容的。
“槜”字本义,旧时文人都引许慎《说文解字》:“#p#分页标题#e#槜,以木有所捣也,从槜声。”以为“槜即捣的意思”。这种解释,我总觉得有些冬烘气。史地学家谭其骧认为槜李是古越语地名的汉读,谭先生此说极是。嘉兴有不少古地名是无法解读的,如“柴辟”你能说这是什么意思?
风流蕴藉
吴越争战,首尾三十来年。公元前494年,吴王夫差败越于夫椒,越王勾践乞和,派范蠡献美。于是民间流传西施在去吴途中路经嘉兴,品尝槜李并留下唇痕印的故事。这故事很美,但我总怀疑是文人的创作。中国的文人大多有色癖,不能像帝王那样专宠佳丽三千,便移情于风物,遂有贵妃荔、胭脂柚、西施臂(藕)之类的艳称。汉贡樱桃、唐贡荔枝,当时诗人题咏不绝。槜李却要到南宋时才见之于诗文。宋理宗时(#p#分页标题#e#1225-1264),诗人张尧同在他的《嘉禾百咏》“净相佳李”中率先一唱:“地重因名果,如分沆瀣浆。因思吴越事,未敢尽情尝”。诗,做得并不出色,有点类似现代人文文学创作时的主题先行。但尧同的诗一出,净相寺的槜李却从此声名大振了。明代大文学家李日华,名士吴鹏等,为槜李写下了不少优美的文字。这一时期,除了净相寺,嘉兴的潘园、徐园、新篁的太平寺和王店的东瑶庵,都以产槜李著名。到了清朝,大诗人朱竹垞的《鸳鸯湖棹歌》一出,多记山水风俗物产之盛,和者甚多,净相寺槜李之名喧腾于京中士大夫的声口。“徐国青李核何纤,未比僧庐味更甜。听说西施曾一掐,至今颗颗爪痕添。”这首诗简直成了美人名果的千古绝唱。从清初到清末,净相寺槜李处于时隐时现的状况,比较完备的一个总结是,同治九年(1870)新篁王芑亭刻印了他著的《槜李谱》,谱前载当时士宦、名流二十三家诗文。稍后,光绪二十八年(1902),新篁栖柽李少园刻《龙湖槜#p#分页标题#e#李题词》、《龙湖槜李题词续刻》两册,“题词”中所载诗人有70余名之多。龙湖槜李是少园的祖父泉石公在嘉庆年间从净相寺分栽而成的,佛门禅种,自然为文人骚客们所看重,加上李氏一门的风雅好客,龙湖槜李的雅集余韵,延续了近百年之久。
难逃劫数
净相寺在城区东南21公里处,寺建于南齐(公元500年前后),历代多次修葺、重建。今独存银杏树一棵,不见记载,疑为元代所植。净相寺槜李,以形圆微扁,皮色殷红,密缀黄点,可一吮而尽著称。寺里的和尚,精于果圃园艺文学,积有#p#分页标题#e#槜李嫁接、栽植的秘法,不轻易授人。和尚对于槜李的食法也甚有讲究,于采摘后一二天,贮果于蓝花细瓷盖碗中,待其红晕透彻,鲜润如琥珀时才从容品味。到抗战初,净相寺槜李更因稀少而珍奇了。我的老世伯彭辅邹先生,抗战时期为当地的名人,以他和寺中和尚的交情,也仅有过一次品尝槜李的口福。净相寺槜李得不到传承发展是事出有因的,早在清初,朱彝尊作《槜李赋》时就特别提出,“近苦官吏需索,寺僧多伐去,将来虑无存矣。”清代以来除了官吏“需索”,还有地方恶绅的无厌敲剥也使和尚们苦不堪言。此外,战乱也是催使槜李树毁的原因。如龙湖槜李,敌伪时园中二百余株槜李全被汉奸部队砍去烤火。
40年代末,净相寺#p#分页标题#e#槜李仅剩西房和尚余泰养护的一棵,这棵槜李,搓枒苍朽似百年老梅,望之如有灵魄,不数年后也即溘然物化了。
有待品牌
80年代初,我和新篁乡的徐俊其曾经过一次槜李的民间调查。我们把新篁、竹林、净相跑了个遍,所访所见,大约只有二三农户种有零星的几棵槜李,且以俊其的经验,还难断定这几棵劫后遗种的真伪。慢慢的,我把寻访槜李的心思放下了。过了二三年,许岩忽然从净相寺带回几颗槜李,我得尝一枚,果然甜香扑鼻,有如醴之美。但细审果形,逊于“王谱”所记,因此也疑着,却不对岩兄说破。1994#p#分页标题#e#年春,因一次极偶然的机缘,我得识凤桥三星村果农陆建民,他家有一桃李园,雅称“民苑”。植有数十棵槜李,其上品之果,如“王谱”所记。建民的令尊陆国钧先生,本是乡间的乐师,兼擅园艺,年轻时从竹林争栽净相寺遗种,经父子两代数十年培育,才使树种得以绵延。建民文化高小,凭自学精通果本,且能文。今年夏初,他把七年前写的《创育高优晚槜李新品种》的文章拿来给我看,说的都是行话,我不大能懂;但他对槜李进行的化学能、太阳能、物理能的综合测经验,形之于文,字字凿实,使我感到槜李的高产并非虚妄。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年来,桐乡百桃的槜李已专美于先。桐乡历史上隶属嘉兴,其百桃乡桃园村一带,也是槜李的原产地。虽至解放那年,桐乡县槜李歉收仅产560公斤,然在#p#分页标题#e#50年代初,桐乡人就携槜李参加全国土特产会展出。被评为全国优质果品。1958年还应朱德委员长信邀,12株桐乡槜李苗引至北京试种。70年代,省、市、县有关专家先后两次在桐乡共商保护槜李种质资源的措施,80年代中期,省农科院在桐乡召开全省李、杏果品鉴评会议,桐乡槜李又评为省内优质名果。有材料说,桐乡市政府历年来仅投入百桃桃园村一位李姓果农承包的槜李园的资金就有近10#p#分页标题#e#万元。
曾是“皇袍加身”的宫庭贡品,在市场经济的今天,有了“品牌”的包装,更是“如虎添翼”,成了专销香港的“金枝玉叶”。本地人依然是有缘无福品尝一口。
嘉兴果农建民的“民苑槜李”惜无品牌,个人的力量也有限,所以就只好让美于后了。
我写此文,虽亦意在为建民作一鼓吹,但更多的是心疼:嘉兴人是不是对槜李薄情了点。
抢救槜李是需要永久延续的行动

“街上叫卖的槜李基本上不正宗。”听人这么一说,记者倒也不吃惊,本来就是,要是能满大街这么叫卖,那槜李还能称其为名果吗?正所谓物以稀为贵。可就是这话题让人一直没搞明白:不是名果吗?不是只有我们嘉兴一带才特有的吗?那为什么不大力开发,变成农民致富的渠道呢?随着采访的深入,记者这才弄懂了:抢救槜李其实跟抢救大熊猫似的,没那么简单,因为这果子实在是太娇贵了。
#p#分页标题#e#
嘉兴有个民间的槜李研究会,那还是杜云昌等人发起的,当年他从市长的岗位退下来,就立下了决心:抢救槜李,所以几年来嘉兴的槜李包括其他地方的槜李的保存与生长情况,可以说杜云昌的心里有一本帐。在他送与记者的《槜李历史文献汇刊》中记者找到了这样的相关资料:槜李在嘉兴已相传2500多年了,它既是名果,又是古地名,现今嘉兴市域古称槜李。可以说“#p#分页标题#e#槜李”是嘉兴的誉称。
槜李研究会秘书长冯家俊几年来对槜李的保护也是情有独钟的。他说,在古代,槜李都是一家一户庭院式种植,而且历朝历代都作为贡品进贡的,在中国的《果树志》中,嘉兴只有槜李作为原产地果树被列入其中。可见槜李之珍、之贵。
但名果槜李由于自然环境的变迁和经济社会的变化,时兴时衰,至1978年已所存无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槜李又一度有所发展,但不久又陷入低潮,最主要的原因是槜#p#分页标题#e#李自身的缺点。由于长期以来都是一家一户分散种植,没有进行过系统的选育,造成了树性的改变。首先是花器退化,雄蕊的裸蕊特性使得槜李花不易授粉;其次,由于槜李树常在春天三四月份开花,而那时北方的冷空气时常袭来,常受到春寒、霜冻、大雾等天气的影响,而冻害对于槜李花是致命的;再有就是工业的发展造成了空气及河水的污染,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槜李的生长环境。因为槜李的收获期有“大年”、“小年”之明显分别,提供商品不稳定,失信于市场,因而槜李栽植者的得益也不稳定,“种槜李不如种桃子”,出现了上世纪90年代初砍伐新植槜李的现象。王氏、朱氏两部《槜李谱》中都记述了“丰年销路不畅,歉年求之不得”的事实。#p#分页标题#e#
据统计,至1998年,全市仅有5000株左右,而且挂果率低,1999年估计产量约5000公斤,只及抗战前夕桐乡屠甸一地的产量。同时,在现有槜李果树中,果实成熟期参齐不齐,如1999年竟相差近30天,因此果形、品味也相差很大。由于长期处于自然、自发的生产状况,没有培育出真正的珍品,也缺乏槜李真伪的鉴别标准,所以导致市场上冒充槜李甚多,损害了#p#分页标题#e#槜李的名声。
尽管嘉兴古称槜李,但至今很多“老嘉兴”也只是“听说过”,却不知其所以然。因此,嘉兴槜李之名果亟抢救和中兴,以槜李文化为代表的嘉兴吴越文化,也需要宏扬和光大。
杜云昌说,要抢救和发展槜李生产,必须继续前人的研究成果。为此他与史念两人搜集整理历史资料,先后编印了两辑《槜李历史文献汇刊》。他说,嘉兴古称槜李,我们的槜李研究会,不仅要研究槜李之果,也要研究槜#p#分页标题#e#李之地。槜李地、槜李墟、槜李城、槜李乡、槜李池等,特别是古战场、古城堡,都与吴越两国在嘉兴这块土地上争疆夺地、角逐风云有关,这些地方也正是越王夫妇、范蠡、西施入吴返越所经之地。历代文人墨客、上层人士在槜李之地品尝“仙果” 槜李,被视作一种高雅之举,“饷李、品茶”,吟诗作画,留下了不少名作,小小一棵槜李,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很值得我们去研究。
所以他们甚至设想成立一个包含吴越文化、吴越战争、历史地理跨领域的学术团体。
陆建民是嘉兴槜李种植大户,从父辈开始他家就种槜李,可以说是祖上传下来的。他所在的凤桥镇一直就有种槜李的传统,只是规模都不大,多只是堂前屋后栽上三五棵。
“上世纪50年代,那时候开荒种地,父亲在开出的土地上种了一些,1958年土地收归集体,大兵团作战,由于缺乏管理,一二年之后这些槜李树大都死亡,后来家父又重新培养了一些小树。”陆建民向记者娓娓讲起父辈种槜李时候的情形。父亲种槜#p#分页标题#e#李,陆建民也跟着学,10多岁的陆建民就学会了嫁接。但他真正开始大规模种植槜李是1998年。
陆建民说自己种槜李完全是出于爱好,“要是没有这个兴趣,是不可能种好槜李,也不可能有耐心的。”他说,一棵槜李树从栽种到结果起码5年,等到丰收还要两三年,并不是一投资马上就有回报,这要敢于冒风险才行。从1998年至2005年,今年正好是第八年年头,理应是大丰收,但陆建民的#p#分页标题#e#槜李园却在这丰收之年遭到了意想不到的空气污染重创,5亩槜李园几乎颗粒无收。
“那段时间我的血压一下子就升高了。”陆建民扼腕叹息。凤桥农技站的冯书记连连感叹表示惋惜。他说,槜李是“万花一果”,它的营养期特别长,当年长的果子它的营养期特别长,当年生的果子都靠前一年的积累,槜李“贵”也就“贵”在这里,现在非但今年的槜李结不了果,明年的果子也结不成了。现在陆建民正在考虑把受污染的这片槜李园改种苦瓜。
正如上面提到的,槜李种植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因此鲜有农户问津,就是以前种过#p#分页标题#e#槜李的农户也纷纷改种桃树或者葡萄。同样种果树,其它果树只要一两年就能产果,而槜李却要花七八年,同样是果树,槜李的产量又极不稳定。陆建民告诉记者,槜李的产量低、不容易座果,这跟槜李本身的特性有关系,它对环境的要求比较高,特别是空气和气温对它的生长影响较大。凡是槜李能结果的地方,一定是空气好、水质好。“今年花期的气温在28至29摄氏度,是最适合槜李生长的温度,所以果子结的比较好。但去年就不行了,歉收了,就是因为花期时气温太低。所以我有一阵子在花期搞大棚保温,等连体大棚搞好以后,结果就比较隐定了。”
转眼七八年过去了,在省市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嘉兴市#p#分页标题#e#槜李抢救性保护工作得到了实质性的进展:种植面积达到774亩,一般年产量63.6吨,年产值209.36万元。全市槜李共有三大类品系,主要分布在凤桥、百桃、洪合三块区域,其中凤桥的品系最早熟,洪合的品系最迟熟,品质以百桃、洪合的品系较佳。
嘉兴市槜李种质资源辅建在东栅街道缪家圩村,面积6.02亩,现有19个株系,槜李220#p#分页标题#e#株,授粉树36株。2001年,槜李研究会收集了全市19个株系(其中市本级18个,桐乡一个),培育了近1000 株树苗,作为建立资源圃的基础,槜李树苗生长良好,到2003年有少量槜李树结果。2004年有#p#分页标题#e#15株槜李结果性能好,以中迟熟品系为主,由于3月中旬连续低温降雨,造成幼果大量脱落,再加之台风影响,全市槜李产量极低,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产量最低的一年。
从整体情况看,目前仍面临着一些问题,主要是全市槜李种植面积不大,发展速度缓慢。
槜李贵为名果,就主注定了它的发展之路依然充满荆棘。不少人都表示了他们的担忧。
现在#p#分页标题#e#槜李研究会员只有30多名,冯秘书长告诉记者,这些同志都是无偿义务为研究会工作的,不计报酬,是真正保护槜李当作一份事业在做,但随着这些老同志年纪渐渐增大,新的接班人又找不到,研究会面临青黄不接,发展更加难以维持。
更令人痛心的是一边在呼吁抢救性保护,另一边却是好不容易才培育出的品系遭到破坏。环境问题已经成了槜李发展的一道屏障。冯秘书长说,槜李是娇贵的植物,对空气、水的要求都比较高,所以果子结得好的槜李周围一定是空气好,水质也好。杜云昌也说,以后培育槜李一定要选远离污染的地方。
另外,嘉兴的槜李市场目前也远未成熟。陆建民说,因为桐乡有一片槜#p#分页标题#e#李园从解放之前一直保存到现在,已经名声在外,所以很多人印象中总是桐乡的槜李最有名,而嘉兴产的槜李往往被桐乡的商贩收购,然后再以高出几倍的价格出售。“我认为要打破大家这样一种固有思想,首先要保证自己的果子好,然后要发展大果园,造成影响,别外要组织评比活动,同时配合媒体宣传,打出嘉兴自己的槜李品牌。”虽然遭受了重创,但他仍然对槜李种植前景充满了信心,他也让记者感到欣慰,因为毕竟有一些这样的人还在保护槜李的路上坚定地向前走。也许,后面还有,也许将来还会有更多……